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8|回复: 16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5 18: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突 破 格 律 的 限 制
  苏轼填词,常常不依格律,古人说他是“曲子缚不住者”。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不要被格律限制住。
  究竟哪些内容,在与所表达的内容发生冲突时可以适当放宽呢?这个要看具体情况而言,为了说明,我们通过两个例子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
  1、李清照〈行香子〉有“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句,按词谱,此处应为四三三句,为了表现一种口语化的效果,李易安在此加入三个“儿”字。
  2、水龙吟末句词谱的规定是“三六四”结构,如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而苏轼的同调词中却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变为“三四三三”结构。将中间的六字句移出二字到下句,再将下句裁为两个“三三”句。
  苏轼是豪放派的领袖,李清照是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从此二人身上,是否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格律的运用之妙呢?
    填词需注意平仄,一点不假。但若一味只顾平仄,而忽略其原本内在的意义,那平仄又有何用?不过是个摆设罢了。
    试问,古时有散文,现今亦有散文,其有多少相同之处?古时有小说,现今亦有小说,有多少相同之处?古时有诗,现今亦有诗,又有多少相同之处?可散文仍叫散文,小说仍叫小说,诗仍叫诗,千百年来都未变,必定有它存在的原因。
    词牌名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大可不必让其圈死。只要格式对,韵正确,有内涵,即使平仄有些不合,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平仄是死的,人是活的。否则空有平仄而无自己的东西,那也不配叫词。
    词虽要注意平仄,也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也没有必要死搬硬套,吊在一棵树上,而失去自己原本想要说的。
    现人填词,即使平仄再合,音律又岂能掌握好?若重光在世,少游复生,还不一样笑掉大牙。现人填词,或喜其格式,或喜其意境,平仄能合,意思也出,那自然是最好;若只顾平仄,而舍其原有涵义,那还不如不填。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进步。老祖宗的东西能完全保留自是最好,倘若实在力不从心,也不必无谓地强求。毕竟,古人与我们有太大的差别。古人能随意道出的平平仄仄,那些满口说别人平仄不合的现代人,能脱口而出吗?现在人要记的实在太多,古人有要满脑子的数学公式、几何图形、英文单词……现在人即使对不上平仄也没什么丢人的。
    想来古人填词是在平仄上找意境,今人填词是在意境上对平仄。古人词填好即合平仄,今人填好后,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对平仄是否正确,好像是为平仄而生。等到一切全做好后,自己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已面目全非,累不累!
    词里的韵当然是要的,这样读起来语句才流畅。至于平仄,又无人替你弹唱,又何必认死理。诚然,平仄也可使句子更加流畅,增加原词的韵味。但古时的语言读法与现如今又有了很大的差别、变化,你怎知填入自以为很合平仄的字放在古时又是对的。强调那连自己也弄不大清的音律,可笑矣。
    戏言一句,满江红填不出还可以叫满江绿,满江黑嘛。
    *古往今来填词赋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那么多破韵,被李清照嗤之为句读不茸的诗词仍然流传千古?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若不能两美兼得,则有质胜过有文。凡是以文、词害意的,最后都遭到被淘汰的结果,苟延残喘的活在某人的全集中,只因为这是个名人,而不因为这首诗。
发表于 2004-5-15 1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很少有人敢这样说话了,疯狂支持!建议固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5 19: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我补充几句不好听的话:
我们这里并没有懂什么格律的,否则将不敢有人言格律——因为现在连发音都变了,平仄也变了(至少入声取消了),而现代人作韵文谁能知道、谁能记得宋音宋韵?言必称平水韵者,他能记得才怪。我学过这个我记不得,家师搞了一辈子也记不得,据他说太老师也根本记不得。至于格律……不知道平仄何来格律?
有些人不懂词不懂古文也没见他写过什么,居然懂格律,岂不怪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6 16: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有些人死握着古人留下来的格律、规定不放,终不明白词是死的,人是活的!再怎么严格的规定也束缚不了人的思想。一首词的好坏不是看是不是按照格律所写,而是看词中有没有能值得人歌颂的思想与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6 17: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鼓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18: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别光看,都写点自己的看法心得啊,大家也好观摩学习。。嘿嘿。。那个狼带头,要不俺到你回帖里偷去,还有俺滴那个姥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6 18: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有什么好说的?诗心似佛心,格律菩提身,随缘不执着,沾身无一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6 22: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不管格律,那是对高手来说,
即或高手,也只是为“不以辞害意”,偶尔出律一下,并非一概乱来
对于初学者,格律还是需要的,入得门来方能出得门去
否则,就弄个别的名称吧~甚至可以另创一种文体~不要叫古典诗词了~
唱个不和谐的音符,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6 23: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对于格律,我自己说不出什么道道,摘录很久前一封家书的部分内容:
............
自从有了手机,很难见到你写信回来了。满心欢喜地打开,却想不到你学了点诗词的格律皮毛,教训起你老子来了。
诗词只宜作消遣,不可沉迷在其间。
楼台总得砖瓦盖,清愁几时买过田!
你说按律诗的标准来衡量,许多地方出律,算不得七律。但我要告诉你,如果我说它是七律,没有人能驳倒我!只不过懒得去理论而已。说它是古风也罢,打油、顺口溜也行。总之,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对方能领会,读来朗朗上口,这就是根本!
你想想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律几处,但有不顺口之处吗?
再想想古时候制订格律,定下什么拗句、三平、孤平、拗救的那些学究,有几首好诗传下来?又有几首能在老百姓中传诵?
远的不说,你姑父与我是同年同班同学,又都做了教书匠,他的学识远远胜过我,发表过一些诗文,来乡下钓鱼,也不时会吟哦几句。而我从来没有发表过一字,但我编的顺口溜能在乡间流传,他的却只有文人会欣赏。自古文人相轻,也许其它文人看都不看。
记得你小时候,有一次送点心到田头,打趣说:
落泊书生教书忙,闲来也做种田郎。
我接的好像是:
上门女婿做不得,教书先生喂蚂蝗。
从文人的角度看,这似乎相当俗,但这打油诗(或者说顺口溜也罢)传了很久,不时有人溜出口来与我开玩笑。明白为什么吗?
再说,那次田间接句,你的出句:香篮提酒提篮香
并不难接,但你表妹摔了一跤,蹦出一句:蓝香小心小香篮。
几乎给打上了一个死结,回文又首尾相接又要切景,把我与你姑父难住了。(小雨注:表妹绰号:小篮头,小竹篮)
这两句也传了一段时间,但乡下农人关注更多的,不过是两小孩难住两教书先生的事罢了。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去理会这些文字游戏。
‘求欲难’的真义是‘求拙难’。换过来说就是‘求雅易’,多读一些前人诗,拼拼凑凑,堆一堆风雅词语便行了。而‘求拙’却需要你对人生、事物的解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7 0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下面引用由天姥遗珠2004/05/16 11:08pm 发表的内容:
对于格律,我自己说不出什么道道,摘录很久前一封家书的部分内容:
............
自从有了手机,很难见到你写信回来了。满心欢喜地打开,却想不到你学了点诗词的格律皮毛,教训起你老子来了。
诗词只宜作消遣,不可 ...
精到之言啊,只是有几人能悟懂返朴归真的道理。起码俺就不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7 10: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在下谈一点关于联律的浅见
联之为联,一为意,一为律。其演为一种文体,如散文.诗歌,各有其拘。意不达者,言无内涵,律不工者,声无韵味。意律之合,不可或缺,缺其一者,不敢称联,不知其为何物!
楼主先生亦讲“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何为“文”?何为“质”?何为“文质彬彬”?
对初学者言(在下),意与律当共重之。律之不知,岂敢谈联?余未见未入其门先出径者也!
然古之律者与今多有变故,狼先生才高八斗,其师当为鸿学大儒,其太师在下更不敢妄言,与古律犹不记得(家师搞了一辈子也记不得,据他说太老师也根本记不得。),今之学者当鲜有人知。然联之本律相对,当共知之;今之文字读音当共晓之;出句对句读来韵味节奏是否朗朗上口,当共察之。余未见今音之不工而怨古音之未闻者也!
古之大家联词或有出律,然其总篇言必当拘之,“不以辞害意”乃偶尔为之,非此言不能达意也,其传诵今古者以其言也,词牌联律传于今者,以其韵也。余未见词之不工而罪牌之有律者也!
词联只为一种形式,学者仁人借之舒其胸臆,楼上大家若有言传之千古而苦律之拘者,当自创文体,或称其“满江绿,满江黑”,传世之笔,后人当更有多种文体也,切记勿称其为词,莫称为联,以免伤大作之意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7 13: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color=#0000FF]
小雨和远山青的回复,都有一点疏忽:楼主并没有说不要形式,而是提倡注重意境。而远山青的回复,重点似乎又在我,所以今天想说几句坦率的话,得罪之处,休怪。
我也写过所谓不出韵不失律不脱粘的诗词,出联对联未必比谁差,至于赋和六朝散文,在这里没看见别人写过——就形式而言,不难,但是想达到一定的意境,估计今生无望了。但我决不会在谈出我的意见时用古文,因为我是现代人写给现代人看。同样,现代人按照古代音韵写诗填词,不但累,而且根本做不到。
说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几乎不知道现在的某个字在某个朝代究竟应该读什么音,有点音韵基础的都知道什么叫叶韵以及为什么叶韵,可见古人当时也搞不懂更古的人的读音,只能猜测。韵书是陆法言先编的,然后有代表性的是刘渊、周德裕,以及后来的文兴与等,但是都是为了考试的需要,都是依照当时的官话,现在标准音变了,发音规则变了,凭什么要遵照古人的发音,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音韵?如果用,用哪个?网上似乎都流行壬子,但元中叶以后、清康熙以后你用用试试,不贴你蓝榜才怪。
因此韵律之类,按普通话大致不差即可,因为你讲究也是错不讲究也是错,我曾出过一个集句:路漫漫其修远;何跚跚而来迟?就有朋友来短信指出:漫漫是上平十四寒,我“见背”了。我告诉他钦定诗韵里是仄声,在“十五贯”,本来是玩笑,他真去查了,说是仄声,但没有“十五贯”这个韵部。大笑!
借一联说明我的态度:男女平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我们不过是业余玩玩,假如别人说我们有多大的学问,估计我们都会脸红,还是宽容一点,大家交流的主要是心情、是感受,是意境,愿意讨论表现形式的不妨讨论,愿意注重内容的也有注重内容的自由,至于文情并茂,谁高谁低不必说,大家喜欢就好。写得多了自有进步,要说我们这里的古代韵文,谁都不不是李白杜甫苏东坡。如果说不讲究格式的就不是诗呀什么,也罢,至少有个意思,但是没有内容的东西就能流传千古?
要兼容,要宽容,要百花齐放,要自由自在地玩,有数量的积累才会有质量的提高,人家是来交流心情的,我们的责任,是让大家舒适一点,自由一点,因此首先要把握这一点:大家是来交流的,不是来拜老师的——顺便说一下,家师自己不敢说是什么通儒,不过负责编过〈唐诗鉴赏词典〉而已,太老师姓王,不知道是不是通儒,过去学语文的可能都知道他老人家,因为我太不成器,不敢提他们的名讳。
中国古典文学是祖宗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2 08: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中国古典文学是祖宗的遗产-----这句话说的好!既是遗产,首先必须继承,然后才能考虑扬弃的问题。如果对遗产的内容还一无所知就开始计划怎么使用的话,岂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想想当初北京城是怎么被无情地拆掉的,而现在却又费尽心计地去恢复某些遗址。。。前车之鉴,后人当思之。。。
其实我只想说一句话: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2 1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愿意考究那些的不妨考究,写出点规范的东西来做样子,我们这些习作者效效颦也好。其实我们这里并没有什么专家学者,都是初学者、习作者,不韵不律的也可以,错韵错律的也不妨,何必吓得人家不敢写、不敢来?我们难道不可以宽容一些?言之有物就可以。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究竟懂多少?
教育部文化部早就规定使用现代汉语拼音韵,中华诗词学会也决议主要使用现代韵、参用旧韵,我们现在规定人家用平水韵呀韵府呀,人家为什么非听我们的?
宽松、共存,河海不择细流故以成其大——真要谈音韵,可以开专题讨论,只要是自己的原创,只要确实说的是理和例而不是帽子棍子,小弟愿附骥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5 23: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突破格律的限制

大家的辩论我看过,我不想辩论什么,怎么都可以,作品才是说明一切的证明。大家都写点作品交流交流。不要光说这些评论式的东西,不要做评论家,要做作家。光评论别人怎么样,自己不拿点东西给别人看,别人会怎么说。我就想看看大家的作品,不想看评论。评论再好再精没有作品或作品不怎么样也不怎么样。大家写的作品出来给大家看看吧,我也沾点光。 我从不研究韵律,胡乱写了一点东西,大家可以批批我,并把大作拿出来让我开开眼界,因为我是井底之蛙,不要笑我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11-13 14:05 , Processed in 0.3465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