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梅庄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回复: 2

[转帖]旧诗新韵的问题(捎带格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7 1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汀儿在 2004/01/07 10:56am 第 2 次编辑]


  水月楼当代诗词札记之二:旧诗新韵的问题(捎带格律)
     出自生于七十年代俱乐部新学院网站
        作者  檀作文
   
  当代诗词的用韵问题,近几年颇受关注。以我这样孤陋寡闻,尚且见过不少讨论,中华诗词协会好像还为这开过大会,形成个决议的。媒体上发表的主流派意见似乎是提倡新韵,《中华诗词》上登载过好几种新韵表。更为圆融的表达好像是一句“正韵从严,压韵从宽”,以兼容并包的姿态为新韵开绿灯。
   
  从媒体的提倡来看,似乎主张新韵一派的意见占压倒优势。但通过对一些诗人的接触,给我的印象似乎又恰恰相反。我对网络诗坛并不是十分了解,但决不是全无接触。我本以为网络诗坛是个真正多元的状态,在用韵上应是百花齐放。可是我错了。稍有影响的论坛,似乎都以能写出合乎平水韵的旧诗为标榜。占据话语霸权的网络元老们更是经常因新人用新韵而表示不屑。网络诗坛如此,而况其他。
   
  我曾小心翼翼地试探过我很尊敬的几位前辈,他们的意见也是如此。我对太老师吴小如先生敬若神明,我知道他写旧体诗的,有一次我很小心地问他如何看新韵的问题,他说那样的话还不如去写新诗。只因为太老师一句话,我没敢和他说我在偷偷写旧诗。后来我又问过钱志熙先生,钱老师说反正他自己写诗是严格按照平水韵的,言下之意甚明。再后来,又遇见钟振振先生,我的印象里他是开通的人。我问他如何看待旧诗新韵的问题,他的意见也是如此。钟先生很风趣地说:写旧诗是和古人比高低,古人用平水韵,你用今韵,比古人在用字上宽了许多,这可不是公平竞争啊!你总不能要求别人去掉车马炮和你比赛象棋吧?三位先生都是我极敬重的,我本想追问一句,先生是不是不查韵书就可以做到绝不出韵。可是我没敢问。
   
  有一回和一位在网络上颇有影响的诗人朋友谈起这个问题。她义正辞严地说从诗经到近代的诗人都是如此做的。我很惶恐地问了一句:难道诗经也用的是平水韵不成?她说基本差不多。我说古汉语的常识并非如此。她说她自己比较过,诗经的韵部就是和平水韵差不多。对于古今韵部的分合演变,古汉语研究界至少承认在历史长河中是有变迁的。我不是古汉语的专家,但以常识来判断,也知道诗经、楚辞、汉乐府和唐诗在韵部上有所不同,而且都是根据相应时代的语音习惯来压韵的。但唐以后的情况有所不同。唐前诗歌的用韵,基本与当代语音吻合。唐之后,分离越来越大。隋唐之际,国家修订韵书,这一行为的影响实在是过于深远。以文字的形式,以国家的身份,将韵部确定下来,其实质意义是将某一时期时期的语音凝固下来。无论时代推移,口语字的读音如何变迁,但人们在书面表达上还是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据,并依此进行书面化的诗歌创作。尽管直至晚清的近体诗,都是按照平水韵来压韵的,但这种创作无疑是书面化的。口语化与书面化创作完全吻合的,我不敢乐观估计在诗人中能占几成。如果清代文人能像唐人一样读音,“该死十三元”的俗语没有理由出现。唐至近代的诗人,确实是按照平水韵来写诗的,至少主流是这样。这是事实,但这种创作的书面化与口语化的分离,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持一时代有一时代格律之说,理由是唐诗、宋词、元曲的用韵各不相同。但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有时候给人误导,仿佛宋词、元曲就是宋、元时代的主流诗歌形态,但事实未必如此。宋诗、元诗与宋词、元曲并存,艺术成就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但究竟谁占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流位置,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这种多种诗歌文体并存的状态,其本身值得玩味。宋代的诗歌状态,作为新诗体的宋词,与传统的古近体诗同时存在。元代以来,又多了一个元曲。宋词用韵比唐代近体诗要宽,是不是暗示宋代韵部已在唐代语音的基础上有所合并(当然,并不是完全同步)?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系统和确凿的认识,但我坚信变化是有的。元曲用韵的十三辙,是以当代中原音韵为根据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元代的诗歌创作,一方面有它这个时代的新体诗——元曲,在书面化和口语化上是相吻合的;另一方面,又有“旧体”诗——词和近体诗(当然,也还有古风),其书面化创作和口语化是分离的。
   
  大概人们可以在以下一些判断上达成共识:1、唐宋以来的汉语语音有一个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2、宋词、元曲这些新体诗的流行,固然有音乐和审美上的背景,但其用韵不同于唐代近体诗,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语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3、唐宋以来的近体诗都压平水韵,不是对当代语音的真实反映,而是对历史习惯的一种沿袭。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近体诗严格压平水韵究竟有无合理性?其合理性何在?
  我个人的回答是:这只是对历史习惯的一种沿袭,并不具备其他方面的合理性。诗与非诗的外部界限是有韵与无韵。韵是语音,其第一要义是口语读音。诗是语言艺术,是需要通过吟咏来生发情感的,它与口语的关系密切。唐宋以来的近体诗,严格信守平水韵,只能说明创作者对历史的沿袭超过对当代语音的尊重,别无其他意义。沿袭历史超过尊重当代,势必使近体诗本身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传统的科举考试和与此相应的书院、私塾教育,为近体诗的创作培养了特定的作者群,但在大众化基础上越来越薄弱和偏离。如果我们追求当代尊重和大众基础,超过历史沿袭,我们很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韵!
   
  网络诗人西部小王有两句诗,我印象很深:“自有新诗成格律,不教格律误新诗。”但让我遗憾的是,西部小王本人并不是个很敢于立异的人,他还是小心翼翼地遵守传统,我在他的创作中看不出什么新格律的迹象来。
   
  至少我个人在立场上是可以认同《中华诗词》提倡用新韵的主张的,我自己也在如此实践。但我并非盲从。新韵较平水韵宽,且与当代口语吻合,用新韵写诗,自然比用平水韵容易很多。但这也带来一些问题,完全按照平水韵,易于做到内部的统一。完全做新韵,也容易做到。但既然和当代语音挂钩,就不仅仅是一个压韵的问题,平仄上也需要考虑。压韵用新韵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在平仄音调的选择上用新韵呢?不少字,在平水韵和普通话里的调值是不同的,体现到诗词创作中,往往同一个字,用平水韵和新韵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它就有合律与不合律两种不同的结果。从理论上讲,平水韵和新韵各自是一个体系,两不相犯最是理想。习惯用平水韵的,韵脚和平仄都按照平水韵来;愿意用新韵的,韵脚和平仄都按照普通话来。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岂不是好。有时候,我很想建议创作上走“一国两制”的路径,浸淫传统诗词已久的作者,尽量依据平水韵创作;非此范畴的作者,尽管根据普通话语音创作。韵脚和平仄涉及到词语的选择,而对旧体诗词来说,词语本身的陈式化和意象积淀至关重要。词序对于旧体诗词来说,决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读惯了传统诗词的人,一个语词对他来说,词序和意象都是固定的,他已经习惯按照传统的读法(平水韵的调值)来用它。比如“羌笛”、“月黑”这样的组合,它的词尾,对于读古诗多的作者来说,实在是习惯于当入声字来用了。如果一定要他来改变习惯,是件很困难的事。鉴于此,我从来不一厢情愿地要求某些诗人一定要按照普通话来写诗。旧诗的创作,当然也需要推敲锤炼,但在创作过程中,一个语词的选择,一个语句的敲定,都还是要靠当下的直觉的。作者根据习惯和直觉,下意识写下的一个句子,往往能一气呵成。所以尊重创作者的习惯尤其重要。
   
  我和许多朋友讨论过旧诗新韵的问题,很有些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注意一个现象,即不要闹成孔夫子窗西装的下场。这与在理论上照顾平水韵和普通话新韵各成体系是一个意思。很多朋友说接受不了同一首诗中部分用新韵而另一部分又是平水韵。我能明白他们的所指。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状态。对一个字在平水韵中的平仄调值,对于读过一些旧诗的人来说,是比较容易分辨的,但究竟有几个人能很轻易区分它的韵部归属却是一个难题。考虑到创作时的表达心理,如果我们不是先查韵书再慢慢构思的话,我们在韵脚的选择上倾向于放宽(实际效果是用新韵),但在句内语词平仄的选择上习惯于遵循传统。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出现了新韵韵脚、平水韵句内格律平仄的旧体诗。
   
  对于这一类型的旧体诗,传统一些的作者颇有微辞。我想这也是众多旧体诗人遵循压平水韵的理由所在。毕竟,谁都不愿意受人不伦不类之讥。而用普通话新韵来表达,又太不符合他们阅读和表达的习惯。
   
  但我对这类旧体诗颇有好感。我自己这样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也不是孤军奋战。我有很多可以自豪的先驱和典范。当代诗词,我最喜欢的三家:周作人、聂绀弩、启功。他们三个人都是这样做的。从韵脚上来看,他们用的是新韵,但在句内语词的平仄调值上,遵循的是旧传统。他们决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妄人,他们一定是慎重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遵循了创作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路数。启功先生是明确提倡用新韵来写诗词的。启功先生青年时代的诗词,严格遵循传统规范。但进入老境以来,颇为突破革新。从他对元白的提倡,以及“三唐气壮开口嚷”、“清诗应数子弟书”等诗句来看,他对韵语的应用与口语关系,有很深刻的思考。他是个坦诚的诗人,他敢于承认并且说出自己从前写旧诗,是需要翻韵书才能做到符合平水韵的。他承认自己从前的作品,颇有为就韵而改写的成份,并且认为这是对诗歌表达的一种戕害。所以他毅然决定用新韵创作。
  
  我在前文已经论述,唐宋以来,元明清的近体诗严守平水韵,只是出于一种习惯的沿袭,而并没有其他学理上的意义。周作人、聂绀弩、启功先生的取向,也是出于一种习惯。同是习惯,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旧诗的用韵和格律,口语吟咏和表达习惯,大约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不必为创作立法。从来只有创作才能为其自身立法。创作实践最能说明问题,并确定其最终走向。根据目前的态势,我毋宁主张旧诗的用韵和格律应当多元,并且认为多元状态是其将来走向。
   
  顺便说句题外话,对于编写新韵字表,我颇觉没有必要。普通话的读音,是人人都知道的。没有必要人为地再去分合。何况谁有理由去逼迫别人遵守你的规范呢?规范在于语音自身。对于有些粤语方言的作者,我也敬告他们不必以别人不守平水韵而有什么不屑。如果这是什么优越的话,是你方言的优越,而非你作为诗人的优越。
   
  我总以为,旧诗的用韵和格律是可以局部变革和放宽的。诗词的好坏,不在于是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只在于它是否符合其特有的审美范式,是否有境界和韵味。
   

 楼主| 发表于 2004-1-6 16: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旧诗新韵的问题(捎带格律)

编辑了一下~~~
但还是原来的样子~~~
发表于 2004-1-7 1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旧诗新韵的问题(捎带格律)


  我很赞同这句话:诗词的好坏,不在于是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只在于它是否符合其特有的审美范式,是否有境界和韵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12-25 22:33 , Processed in 0.0838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