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梅庄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5|回复: 1

作与读的差异(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7 17: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与读的差异(原创)

前言:
这是一个即时的思索,没有细致的推敲,其薄弱处自不言说,仅与作读双方进行一点个人理解上的小探讨。

题外:关于评论的两个概念。浮夸与剖析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浮夸只需要说些随声附和并夸张赞赏的话就足以了,并不需要花费精力来钻研文章内涵。而剖析需要开动思想,对文章整体进行属于读者个体的理解认识;在剖析之后的赞赏与批评都有着点评者对文章剖析后的个人依据。这是两者的截然不同。

正文:
作者通过个体对外界的认识进行属于内在的创作,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文章来获得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启发思想的运行。读者首先应该理解作者创作内容的本意,然后才会据此而产生个体的认知,接受或着拒绝。往往有的时候,读者是根据个体的认识层面对作者的作品进行理解,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认识作者的文章。这不能说是错的,但首先没有站在创作本体的立场去领会文章本义,从而出现不同的理解,即“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读者会有一千种认识”,这是抛弃了作者本体立场的只属于读者的单向认知。

作与读之间另有一种情况,就是读者在作者作品的立场上理解后又延伸出新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来简略谈一谈这之间的不同......

关于不同人对文章的理解角度,我和读者及创作者们提一件事,有时候我们写出来的字,我们自己没有想很多,却常常获得很高的评价,这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确没有想那么多。在最初学习写作的时期里,我经历过和你们完全一样的所谓“尴尬”。以后我就不断有疑问,为什么我没想写出来的却被人看出来了呢?是言过其实吗?一路想到今天我终于琢磨明白了一点这其中的原委......

人是有潜意识的,很多时候我们能支配的思想尚不能考虑很深刻的问题,但这仅是我们通常能够使用的客观思维,进行整合、处理、分析,最终重新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能够组织形成的文字,通常见的是杂文,由直观的思想组合在一起,也受这直观思想的知识面和理解力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写的杂文处在相对浅显的层面上,这是因为我们对文字的思维处理能力还不强,直观的思索得出的结论深度也很有限的缘故。

而当我们放开思维,即是放开现有知识所能触及的可以理解的道理层面,进行接近于纯个体形式的散文创作、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时,我们的思维脱离现有可记忆的知识库进入了抽象思维的范畴,这就打开或贴近了潜在意识的大门,思想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非固定点的运行,抽象的意识进入形象思维的概念中,那些在潜意识中已经形成的内在认识就影响了我们用笔的内容。

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不断给我们加深印象的生活点滴、知识点滴、道德点滴......其实早已在我们的内在认可中固定成形,所以我们才会寻找感兴趣事物进行接触,如书籍、人、事、物、道理、景象......等能引发我们注意力的方向;这些接触到的事物不一定会对我们产生直观的体会,却是和我们固有的内在认识相符合的。这些东西就逐渐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当外在的知识引导着我们的思维时,一些直观的情、景就会引发我们对其产生认识,接受或者拒绝。

我们在写小说散文等非直观解析的文章时,这些潜在的内在意识就左右了我们用笔的方向,整体组合出的内容从创作者有限的直观认识上是看不出来更多的东西的,而在创作者之外,思维认识面和深度更多一些的人眼中,就会获得更多的认识。也就是说,小学生写出了大学生的内涵,但小学生因为知识有限,自己反而看不出来;当然大学生就能看的很清楚了,这是因为大学生的视野面比小学生更为广博。

这样说,有些狂妄。但我个人认为是有些关联的。所以我领会到的和你创作本体意识到的或许有不同。这也就是说,有人看完笑话一笑了之,有些人却能笑话中挖掘出更深而广泛的社会意义来。

不是你没写出来,而是你自己没有看出来。

2011年8月27日17点17分读者网论坛/注册名:野鸟
发表于 2011-9-1 1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和读相辅相成又是一对矛盾
作没有对错
读也可以说没对错
但又常常有理解错误之语
是因为违背了常识常理之故
可现实出乎常识或常理的又确实不少
因此一切皆难下绝对的定义
说不清楚,不说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12-22 14:58 , Processed in 0.0920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