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mark]
意象是新诗的宠儿,意境是唐诗的魂魄。如何把二者完美的统一起来,是许多诗人冥思苦想而未果的问题。
提起意象,就要牵扯到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的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透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就是意象。
“意境”一词的提出,是在唐朝,日僧遍照在介绍唐朝诗论,在《南卷 论文意》中说到,“夫做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宽之,令境生,然后以镜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由此看来,“意境”,就是情和景所达成的艺术境界。
这样,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就在于,意境的范围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搞清了这二者的概念,那么我们来欣赏楼主的〈情人〉一诗。
首先,从意象上来说,诗人选择了丰富的意象,如第一节中,他选用了:大雁--夕阳--青苔--菊;第二节,熔岩--火焰--荒城--月亮;第三节中,太阳--乌衣--野麦--秋雨;第四节中的:干红--杜鹃--章台--草。这些丰富的意象,带来我们无限的想象,如果说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一些意象已具有特定的意义的话,我想楼主的诗中,大雁就是自我的象征,富有鸿鹄之志,而草青青,又源于古诗中”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又具有相思之味;“楼高不见章台路”又道出淡淡的失落之感。
再说,这首诗的意境。王国维论述诗歌,有两种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但不管是有我还是无我,都注重景与景的相合。
这首诗是以塑造形象为主,诗人一开头,用四个意象,我们看出尽管诗人处在黑暗之中,但理想总是在黑暗中孕育,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理想的诗人形象,从菊的此消彼长中便可以看出,但大雁的理想太丰满了,从他的背上不仅背着太阳,而且还有赧色的月亮便可知晓。正因为如此,怕失去的担忧也就随之产生,所以就有了诗的第二节,诗人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的形象。我觉得第二节是最精彩的一节,诗人注重抒写了自我的感受,从忍受熔岩热的炙烤,到无法选取黑夜的角度,从火焰不从大山奔出,而从荒城涌出,都可以感知诗人所受灵与肉的折磨;第三节,是诗人写失落后的自己。臆想中的变故,是诗人感到天地之大,我们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于是就有了“水的尘埃”的叹惋。第四节,诗歌通过几个典故,运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塑造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倔强不屈的诗人形象。
这样,综观全诗,题目中的“情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人,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因而,读诗,应该品诗,应该读出诗后作者的情愫,读出诗人的内心的轨迹,这样,方可品出诗中之味。
总之,这首诗,将意象和意境完美的结合,使诗歌既具有绘画美,同时又具有意境美,可以说,是诗人内心历程的完美展现。
当然,这首诗可探讨的方面很多,云儿只想就意象和意境的方面,做点探讨,如果说这首诗有瑕疵的话,便是典故的化用,从诗中可以看出楼主的古典文学造诣很深,对典故信手拈来,这样虽然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但又给一般阅读者带来了困难。
[附]
情人
是你,把雁背上的夕阳折叠起来的么
城墙上的青苔带走了秋风剥落的声音
那一珠初菊,在此地倏然无踪
却在地球的另一边淡然盛开
今夜,我再一次把自已插入熔岩
坚硬的温度无法选取黑夜的角度
火焰,从荒城里冲涌而出
赧色的羽毛铺满了月亮的腮
东边的太阳被西边的乌衣掩埋
山北的野麦,山南的秋雨
我知道,我的世界里
依旧是一滴水的尘埃
扶着那一杯干红
和着千年杜鹃而今天才听到的啼鸣
一饮而尽
朦胧中依然可辨的是,章台里,草青青
[/watermar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