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回复: 1

人要面对现实(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 2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今,很多人对张爱玲的才华津津乐道,认为很人性化。也有人说,张爱玲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却不炫耀,只写下来,让你自己去感受到。“这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既能将生活艺术化,也能把艺术生活化,然而却是个充满悲剧感的人,又富有戏剧性。名门贵府的小姐,依靠家人的财富去求学,却宣称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一面在文字中与读者表露她细腻的情感和没有距离的贴近,另一面在现实中却孤高自标,冷漠寡情。

1952年,张爱玲远走香港,这个出身望族,从未下过农村、从未接触过中国革命的她写出两部政治倾向鲜明的作品,《秧歌》和〈赤地之恋〉。后者张爱玲本人也承认是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的“授权下 ”写的,连“故事大纲”都被拟定,写作时还有他人参与。这样粗糙的文字,难道是由张爱玲那只高贵得几乎不染纤尘的手写出来的吗?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她曾经的丈夫是胡兰成,一个在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下“赫赫有名”的人。政治上无大义可言,思想上无原则可说,生活上无道德可讲的无聊文人。”
——以上文字均来源于资料。

为什么要翻出这段历史?为什么要对逝者依旧追索过去?当要问问现世的人——为什么仅仅看得到才华,却忽略了人格?究竟是才华重要,还是人格重要?人格与才华是否有关联?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一颗博大的心灵和日益坚实的信仰,没有将个体与社会广泛的结合为一体,表达小我与大我之间不同的认识和必要的关联,那么她的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这些认知或具有缺陷性。

在《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人格和人际防御策略》一书中,作者陈乐指出——“张爱玲的作品把人性的善与恶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人物人格表现为接近,反对还是避开他人可归结为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逆众型、趋众型、离众型。小说中的人物由于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而产生了焦虑、恐惧,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对自己理想形象的肯定;并通过人际交往将自身不足投射到他人身上,采取依赖、剥削或成为生活中的旁观者等策略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形象。在运用人际策略的过程中他们变得虚伪、冷漠,最终理想自我形象越完善时也离真实自我越遥远,同时内心的强烈冲突使他们走上灵魂毁灭的道路。”

做为人是有民族的,而又是有国籍的,同时也立身于人格和国格的道德标准。张作为一个执笔者,写出那么优秀的作品说明她是有思想的,可偏偏就为一己的得失宁可受万世唾骂呢?除了她自己,她就看不到也装做看不到同民族的血水横流,就算她只是为了爱情,为一个纯粹原始情欲的追逐,我也毫不怜惜她。不谈她甘心充当第三者,不过是一个拥有才华而不拥有国格的文化野兽罢了,她的思想难能上升到较高的位置。

1945年上海曙光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而她与胡兰成的分手却在1947年。

关于胡兰成,百度转载——“胡兰成在广西教书,在《柳州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摇笔鼓舌,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理所当然受到了军法审判。可他的政论暗藏玄机,引起了暗中窥觑者的注意,汪精卫系的《中华日报》开始约他撰稿。文章发表后,马上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刊物的青睐,当即翻译转载。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胡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了一篇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妻陈璧君赏识,立刻提升胡为《中华日报》总主笔。从此,开始替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服务,1940年汪记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大楚报》主笔。1944与张爱玲结婚。解放前夕逃往日本。”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张爱玲当然不算猛士,却也不顾举国流血的现状,甘心要与举国闻名的大汉奸完成一段三角爱情,不能不说她有惊世骇俗的打算,却宁肯去披一身腐朽的恶臭,这是她眼见的一切,却仍要为了所谓的爱情而爱情,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为了“个人欲望”而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人。

她的文才再好,也不能为社会担当起一丝起码的义务,即便没有胡兰成她也仍专情于男女关系的创作之中。但这样一个只把爱情摆在第一位却宁肯解脱南京城下数十万同胞血流成河的惨剧的人,她没能以她的笔做些什么,甚至不能像梅兰芳一样坚持不为日本人唱戏,却偏偏踏着民众的血肉耻辱为了私己的爱情去俯首跪拜。为了欣赏她的才华而将更重要的人格轻轻撇去一侧吗?那将是怎样的神情?极其欣赏却又极其鄙视。

1995年,75岁的张爱玲走完了她的最后岁月,在美国寓所孤独的死去。
2004年,华裔美国人张纯如也走完了她短短的36个年头,却留下了一部英语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这部书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世界各国翻译成多种文字,却惟独没有日文版的。
张纯如和张爱玲在天赋才华上或许是不能比拟的,但在做为人的品格上,张爱玲算什么呢?
一个身经历史却无视热血,一个远离战争却热血沸腾,这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反差啊!

《历史不忍细看》一文摘——“在美国,最令张爱玲引以为自豪的写作遭遇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夏志清先生曾建议张爱玲多接触美国社会,然后以美国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上的突破。但张爱玲孤傲又软弱,无法融入美国这个早已现代化了的社会。她的生活越来越封闭,最后把自己关起来,有人给她打电话要事先写信预约,她连友人书信也懒得看了。”

在文学上接近生活,却在生活中远离世界,既通过文笔揭露人性的善与恶,又无法在思想上认识到人格与国格的重要性,个体与社会的密切关联;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来试图构筑个人完美的理想世界的人往往局限于狭隘的人生观,既试图朴素的表现人民的生活原貌,却又极端的将私欲顶戴于万众之上,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在人格上具有分裂性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将个人生活与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分隔开来,就说明她重视的是个人的生活质量。做为一个有思想的文人,接受过诸多品格道德素质教育的人,其立世的行为看似与政治无关,但为国之民的操守却是与个人极其相关的。试问读者,如果你在抗日时期爱上了一个卖国者,你会毫不犹豫的去找他,向世人宣布你将与他结合,同甘苦、共患难吗?你选择即便不为国流血,也当为己守品格;还是选择事不关己,为了爱情宁愿委身于国贼,与之一起甘做国之败类的骂名呢?爱情,既可以使人热血沸腾,也同样使人失去良知。

一个文学作品很人性化,现实中的行为仅仅于完全自我的范畴中,一面写着细腻的感情生活,一面表现着惊世骇俗的爱情,一面吐露着浓郁的风土人情,一面手不染尘的冷眼旁观生离死别,一面拒绝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邀请,一面扯着大汉奸的手依旧不忍离去,一面生逢家庭不幸身遭乱世,一面挥舞才华及时行乐,一面无视立身根本甘与国贼成婚姻,一面笑对将逃之夫天涯海角言爱牵招......的人心中何时有国?凡文尽述小节,何时微言大义?说什么也不过是个小资情调只为本我而生的人罢了,一切的文学才华都是围绕着利己主义运行的。这号子人,可能某些人衷情于其的才学、情感。可那又当得什么呢?甚至不能理直气壮的立于乡土埋于黄土。为什么就有那么多的人可以呢?为什么她就不能呢?她能去哪?中国人说了算的两岸她都不敢去,为什么?她的作品愧对国人吗?是她现实的作为无法面对国家啊!

在那个国恨家仇血流遍地的抗击侵略者的日子里,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为了个人幸福抛开国耻委身于卖国者,那么最终她将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呢?张爱玲无法不面对现实,当一个国家稳定下来,那些有劣迹的人是会被清算的,她必得逃之夭夭。虽然她似乎没做什么可见昭彰的罪恶,但她无形中助长了罪恶的势力。面对丑陋的不去揭露他,面对错误的不去批判他,一个与社会脱节的文人也必将被社会所遗弃。那些衷情于张作品的人们,你们在她的作品中也无法体会到民族和国家对于一个人与社会的必然关系。我无能阻止你们去阅读她的作品,但我将怜悯你们仅能从那里获得个体的爱恨悲伤。

2009年8月2日20:55分于北大中文论坛随感/注册名:烈火的轻云
发表于 2009-8-5 16: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与社会脱节的文人也必将被社会所遗弃。

同意这个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9-20 11:44 , Processed in 0.3833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