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各种原因,户外小分队活动频率较低。5月20号,我们一行十人计划观赏西安周至楼观镇大秦塔寺,顺便攀登塔峪山峰,来一次休闲之游。 昼长夜短,七点钟出发的时候太阳已经高悬天际了,乘车一个半小时方至大秦塔寺,此时凉爽的空气已经夹杂着一丝暖风,望着空中的鳞状云彩想起了“石头云晒死人”的谚语,估摸着今天又要经受酷热考验了。 大秦寺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原名“镇仙宝塔”,唐贞观年间始建,迄今1360多年历史。该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40.90米,塔后建有三层佛寺一座,其中有僧众住持。怕打扰师傅们清修,我们没有和他们交流,只是静静的观赏玲珑宝塔和周围美景。宝塔坐下简介碑上介绍说此塔系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对在玄武门之变中诛兄杀弟、逼父逊位等作法不安,总在梦中惊醒,特采纳魏征建议,在皇家祖庙楼观台之后两里山根处建宝塔镇之,也超度他们灵魂。因李世民乃秦王,故称大秦寺。但另一说法似乎更贴近史实。据有关碑石记载,公元635年,罗马景教传达教士阿罗本率教团来到唐都长安,请求传教,唐太宗对该教(基督教分支)的传入采取宽容政策,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朝延遂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为此时所建,后几经战乱,风雨沧桑,盛衰交替,多数景教寺院都已损毁,唯此寺幸存(塔里壁有基督教记载)。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国,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景教寺院为“大秦寺”。 观赏毕塔寺后,我们便开始了登山行程。塔后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直通坡顶,小路两侧是茂密的果园,翠绿的杏树上一兜噜一兜噜的杏子挂在枝头,看样子再有半个多月即可成熟。刚长起来的核桃林郁郁葱葱,有几个小树上竟然已经挂果,引起了我们阵阵赞叹。樱桃林的主人殷勤的招揽着生意,刚刚谢花敛果的山楂在微风中摇曳。还有两片不大的麦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登上这段山坡,一个小村落出现在眼前,没有见到村民,只看到七八座土坯房夹杂在古槐、白杨和果树之中,村中一条一米多宽山路通向山谷深处。我们沿着山路缓缓前行,十多分钟后路边又出现了两座瓦房,一个清秀的少妇带着三个孩子闻声走出屋子,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群山外来客,“仓教授”向她询问登山的路线,少妇大方地和我们攀谈,还热情的请我们自己采摘房后的樱桃和路边的桑葚,说野生的,尽管吃吧。告别主人,沿山路上行,路愈来愈窄,两边密集茂盛的艾蒿和杂草不时拍打着腰腿,山坡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露出艳丽的笑脸。转过两个山梁,遇到一对挖野菜的夫妻,他们得知我们要登塔峪里面高峰后,就告诉我们最近的路线是下到谷底,从对面山坡取捷径可行。按他的指点,果然发现了一条小路,这条羊肠小道可能好久没有人走了,要仔细观察才能从茂密的蒿草中找到落脚之处。小径瞬陡,天气渐热,一小会时间便汗流浃背了,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登山的开始,擦擦汗继续上行。半小时后,疲累渐渐袭来,汗湿的衣裤贴住了身体,真想坐下休息,可陡峭的山坡找不到落坐的位置,只能继续上行,突然,一片墨绿的松林出现在头顶,有人喊了一句:“到松树林那里休息,加餐啊”。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大家一鼓作气冲了上去。这是一片相对平缓的草甸,看的出过去有人在这里种植过作物,现在被荒草覆盖了。草甸下端是这十多棵茂密的松树,上面就是不见边际的山林了。在山林和草甸中间有一个不知什么时候搭建的茅草棚子,大家顾不上欣赏景色,纷纷坐下脱掉外套,享受“山风沐浴”,分食干粮水果。 小憩后,我们顺着草甸上部小径继续攀登。路过那个茅草棚子的时候忽然听到有喘粗气的声音,透过木板间隙,看到了草棚里面竟然拴着两头黄牛,草棚四周散发出牛粪的味道,我们迅速穿过草棚,再向上几十米,到达了一处山脊,山脊上有一条岔道,一头通向山顶,一头通向我们攀登的山梁的另一面。我想是啊,如果没有山这边的路,牛是绝对不可能从我们走过的路径上来的,曾经在草甸上的耕作也是不可能的。 再往上就是沿着山脊上行了。山上树木都不太大,多数时间我们暴晒在烈日下,两边的灌木不时地拉扯衣服,很多地方要弯着腰才能通过,稍不注意,树枝就从脸上划过,经汗水浸泡,脸皮火辣辣的疼。将近十二点,我们跨过了第一个山头,找了块比较平坦的松林,就地休整、开锅造饭。 吃罢LL、玉美女连夜加工的“漏鱼儿”和朋友们带来的丰盛餐点后,时间尚早,“大圣”和强兄弟等朋友拿出扑克开始“挖坑”,“飞教授”绑起了吊床,其他朋友或在“挖坑”队伍旁边助威,或躺在厚厚的松毛上享受自然的恩赐。自登山以来,第一次这么悠闲地午休。 下午两时许,大家觉得前半天登山不过瘾,提议再登上背后更高的山峰。经侦查,这座山峰就在眼前,且植被茂盛,于是大家又一次整装开进。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看似在眼前的山峰,攀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山路陡峭不说,路边灌木荆棘丛生,有时候要侧身穿过,有时候要匍匐通过,有时候人过去了背包却被树枝挂住了……,今天市区温度接近35度,山上更是闷热异常,午饭时晾干的衣服再次被汗水浸透。你帮我扶,互相鼓励,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峰顶。没有弄清这个峰的名字,估计海拔在1700多米,峰顶有十多平方米大小,四周有一些灌木,中间是光秃秃的一片沙石,站在那里上面烈日暴晒、下面沙石烘烤,那感觉比桑拿房里温度还高,但大家还是任汗水沿脸颊淌下,纷纷在相机前摆好姿势,留下了登顶的纪念。 不想走回头路既是求新求异心理的体现,也是户外活动者探险心态的写照。所以多数人反对原路返回,决定从山峰的另一侧山脊下山。能跑能跳的“大圣”在前面开路,“大象”断后收容,其他人在中间行进。下山时基本没有路,主要循着羊子的足迹,寻找荆棘灌木较少的地方行走,很多地方要侧卧或者拨开树枝才能过去。走着走着,在前面探路的“大圣”说前面塌方无法行走了,喊大家停止前进,我到山脊右侧攀援着树枝藤条下去探查,走了三十多米,也被悬崖阻断了。待我们返回大家站立的山坡后,大家做了简短的商议,再次否决了原路返回的提议,决定一起从山脊左侧下到山谷。我和“大圣”“仓教授”负起了开路任务。 刚才还有野羊的足迹可循,现在只有密集的灌木丛和厚厚原始植被,我们一边用手杖拨开细小的树枝和杂草(打草惊蛇),一边踩断枯枝荆条,开辟出一条抓攀着树枝藤条下行的“路”。手臂上、小腿上,到处都是被擦挂的印子,但谁也顾不上这些,一心找到能攀援、能落脚的地方。找路要勇敢精神,更重要的经验,在视野被遮蔽,看不到远处情况的时候,我们沿“Z”型路线、沿着有大树、稍缓的地方行进。在困难的时候显出了团队的力量,无论男同胞还是女同胞,没有抱怨、没有叹息,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提醒,摔倒了默默地平爬起来继续前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斗,我们“先头部队”终于看到了谷底,看到那条细细的清溪和溪边的小路时,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原位。 待所有人员下到谷底后,我们坐在溪边石头上,倾倒了鞋子里的泥沙、洗去脸上的污渍,抚摸着划伤的腿、臂,仰望刚才滑下的山坡,禁不住惊叹,我们真的很勇敢,也很幸运,因为整座山,也只有我们下来的地方可以到谷底,别的地方都被岩石和塌方隔断了。 本来设计的休闲游最终变成了探险游,想想今天既参观了千年古寺,又领略了大自然的厚赐,虽然酷热点、劳累点,但乐在其中,正所谓——痛并快着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