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片白雪的陪伴下,马年以不可抗拒的步伐如期而至。十几天来,苦思冥索的筹划、忙忙碌碌的购物、辛辛苦苦的赶路、欢欢喜喜的团聚,当“年”的热度逐渐恢复正常,一些被刻意压缩在角落的思绪又冒出头来。 我们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可以穿新衣服、吃白面馍馍,可以见到表兄弟表姐妹们,还可以偷懒不干活。而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衣着过年不过年区别不大了,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也不那么热切了,甚至有一些孩子不想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陪祖辈过年,不知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年”是什么?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除夕时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某年除夕,乡亲们正准备逃往深山,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劝说人们不要逃离,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纷纷上山躲避去了。老人独居村庄,当“年”兽象往年一样闯进村子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噼啪的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仓惶而逃,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第二天,当人们回到村里,发现老人和家畜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其实,这个传说更多体现出的是人们对岁月流逝的恐惧,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年”成了中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亲情、团聚、兴旺,也承载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的希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睿智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太阳、月亮和四季,发现了二十四节气和农耕生活的关系,发明了历法(阴历),春节,作为一年的开端,具有开元复始的作用,既是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尊重,也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也是忠孝礼义传统的体现。每一个古老的风俗,无不与礼义相连,无不与忠孝相通。春节前后的每个日子也都有其古老含义。腊八是儒、道、佛两家的节日,是对最先种植谷物的啬神和主管谷物的司啬的祭祀,以此报答他们对谷物丰收的庇护。腊月二十三、四祭灶神,送灶神升天汇报一年来这家人收入节俭情况,祈求来年上苍给予更多的奖赏。除夕是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又称为年三十,人们通宵不眠,守岁待晓,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放鞭炮、吃饺子等。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是过年的核心,是正日子,是最富有特色日子,人们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互相礼拜、父慈子孝,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初二以后就探亲访友,出门拜年。年初五俗称“破五”,在这一天,正月诸多的禁忌都解除了,可以“送年”了,人们从里到外燃放爆竹,送出晦气,迎来好运,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 我们小时候盼过年,盼初一,每年初一早上,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给祖先灵位和奶奶磕头,我们弟兄们再给父母亲磕头拜年,而后,一个辈分的我们一起从村子南头到北头,挨家给长辈磕头见节。午饭后,男女老少都在村子中间场子上逛逛,互相寒暄问候,一年来有过恩情在笑声中谢过,有过的隔阂在一拱手间泯灭。 过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更是对忠孝礼义体现和践行。多少年了,春节前后,车如龙人如潮,纷纷攘攘,辛苦奔波。如动物迁徙一样,人们寻找的是生命里那个亘古不移的“根”。然而,也有一些人,怕辛苦、图省事,贪安乐,不愿意如此劳累。岂不知就因为这些许的懒惰,失去的却很多很多! 又想起今年春晚上哪个小彩旗,在不停的旋转中告诉我们时间不可追,逝去不再来。人生苦短,年年过年其实也没有多少年,年少时探望老人,给他们以慰藉,年老时期盼着儿女们的探视,在心的眺望中煎熬。所以,无论身居何地,无论官多大、钱多少,都应在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乡,回到老人身边,尽尽一年来因奔忙忽视的孝道,看看生养自己的热土,回味儿时的记忆,追忆祖辈奋斗的足迹。“过年”,既体现了一个家族的凝聚力生命力,也是一个里程碑和加油站,让家这个温暖的港湾给所有成员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我们要重视并认真的过好每一个“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