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梅庄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6|回复: 2

[转帖]书 史 小 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6 2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 史 小 考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最先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这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图书是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图书的产生和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图书的产生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最原始的图书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00年,即殷商时代。当时是将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种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简称甲骨文。这种甲骨文的书,只是图书的萌芽,或者称它为图书的原始雏形,尚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图书。
    在古代社会纸张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发现并利用资源丰富的竹、木作为书写的材料。“简”就是将文字写在经过整治刮削后的竹片上,一根竹片一般可容纳20—30个字。把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叫做“策”,象形文字写作“册”,这就是现在一本书称作一册的来历。同样,一块整治刮削后的木片称作“版”,在“版”上写上字叫做“牍”,把许多牍编连在一起叫做“版牍”。简策与版牍起源于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晋代后期才被纸写书完全代替,历时约1700多年。简策和版牍简称为简书。简书的出现,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在简书盛行的同时,曾出现了一种将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帛书。由于帛是丝织品,轻便、光滑、柔软,是写字绘画的理想材料,并可以随便折叠或卷成一束,携带、保存都很方便,这样便出现了“轴”,一卷大体上相当于简书的一篇或几篇。帛书的出现,使图书的形式向前发展了一步,但由于帛价格昂贵、产量不多,故用帛写书仅限于帝王和富贵人家,不是一般需要图书的人都能置备得起的,所以这个时期帛书和简书并存,而且简书仍为图书的主要形式。
  图书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简策或版牍作为书写材料,最大的缺点就是笨重且体积很大,用帛书代替简策或版牍,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价格昂贵,不容易普遍使用。纸的发明,使我国的图书生产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纸,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用于写书的纸张日趋增多。纸写书就是将文字写在纸上,按书写顺序把纸粘合在一起,前后加签和轴,由后向前卷成卷。从东汉到魏晋,虽然还是简书、帛书和纸写书并存,但到了南北朝,纸写书基本上取代了简书、帛书,而到隋唐五代,则成为纸写书的极盛时期并一统天下。
    唐代初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它是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再加墨色印在纸上,即成了印本书。到了北宋年间,雕版印本图书基本取代了缓慢、笨拙的纸写书。南宋年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即先将汉字刻成一个个反面的单字,然后按书稿内容将每个单字拼成一块整版,再在版上加墨印刷。雕版印刷术和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现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后期,西方印刷技术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和泥活字印刷术。到二十世纪初期,现代的铅印、石印、胶印的精装、平装图书外,又陆续出现了有声图书、声像图书、立体图书、缩微图书、电子图书,以及其他高密度记录知识内容的物化载体。图书的内涵日益扩大。
  图书的定义
    什么叫图书?古今中外,说法不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图书”一词,是在大约成书于春秋晚期的《易·系辞上》。该书提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人类始祖伏羲氏,有一次带领他的部落来到黄河边,忽有龙马活出水面,背负“河图”送给他。又有一次,他来洛水边,有神龟浮出水面,背负洛书送给他,于是伏羲氏就按神授的“河图洛书”来治理他的部落。这则神话说明,最早的图书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是被最高统治者所独占,用以维护他的统治。
    现代,由于各方面的理解和需要不同,图书的定义也界说不一。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统计和分类的需要,将图书定义概括为:凡由出版社或出版商出版的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BOOK);5页以上、48页以下的称为小册子(PAMPHLET)。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传播思想和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我国早期图书发行活动
    历史上并不是有了图书就有图书发行活动。春秋战国以前,图书由王室垄断,统一归史官掌管。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向“士”,也即当时的知识分子这一阶层流传。秦代实行“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使先秦大量典籍遭到损坏。西汉王朝“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才使我国开始出现图书买卖交流活动。
  我国最早的图书买卖
    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叶,汉景帝开始立学官、置博士,征集民间藏书。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实行“独尊儒术”政策,在京师兴太学,郡国立学校,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并用悬赏的办法鼓励民间向朝廷献书。这表明,我国最早的图书买卖活动,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特点是买方为官府,卖方为民间,主要征集散失的先秦古籍。
    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的一百年间,国家的藏书日益增多,“书积如丘山”,而且经过抄写复制的图书流传到民间的也多了起来;随着太学、郡学的发展,读书、识书的人多了,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读书追求官禄,大大刺激了官方和民间对图书的需求。这就为图书贸易的产生创造了两个先决条件,即一是货源,二是需求。据现有史料考据,我国的书肆出现于汉成帝年代,最早产生书肆的地点在西汉首都长安,售书形式是贩书为业的人在集市上摆书摊。售书品种主要是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
    西汉时期,图书贸易还不发达,古籍中提到的“书肆”充其量只是偶尔出现的书摊。西汉末年,在我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图书的集市——“槐市”。公元4年,王莽辅政,在长安城东南郊扩建太学,规模宏大,“有博士弟子万八百人”。在太学近旁慢慢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云集在一起,一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买卖经书传记。这个书籍集市,大约持续了十多年。槐市的产生,大大促进了图书贸易的发展。
  我国早期图书贸易的发展
    东汉建都洛阳,重建太学,洛阳便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书肆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洛阳,并逐渐扩散到其他较大的都邑。随着纸张生产的增加和图书销路的扩大,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人,当时称为“佣书”。东汉名将班超,就是佣书出身。有的佣书人集抄书、售书于一身。到了魏晋南北朝埋藏,佣书人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从事抄书、售书劳动,为繁荣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自己也利用天天接触书籍的良机认真学习,成为知识渊博的有用之才。至隋唐朝代,纸写书到了极盛时期,有的抄书人因书法出众,扬名史册。
    唐代后期,在四川成都等地的书肆中开始出售雕版印刷的书籍,主要有日历、字书、佛经、文集以及阴阳、占卜之类的书。这些书籍都是大众日常实用的,销售量大,适宜用雕版大量印刷、出售。淮南、江南一带生活较为安定富裕,文化发展也较快,所以这些地方的书肆也开始刻书出售。有了雕版印刷,才开始有出版。商业性的出版发行业务,集中由书肆经营。五代时期,朝廷主管文教的国子监开始刻印儒家经典公开出售。此后历代的国子监均印卖书籍,成为官定教材,此类图书称“监本书”。由于书籍出版和书籍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两宋时代,雕版印刷术得到普遍推广,各大城市中涌现出许多书坊,各大书坊集刊刻、出售书籍于一体,并印有书商的字号,称某某书堂、书铺、书籍铺、经籍铺、书局等等。到了元代,书坊业在继承了南宋遗风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建安的书坊,刻书、售书较为繁荣,像勤有堂、南漳书堂、日新堂、务本堂、宗父堂、广勤堂等书坊都经营有术,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明代。
    明代,随着各地书坊业的蓬勃发展,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形成了书籍集散地。各地刊刻的书籍多荟萃在这些城市的书坊或书籍集市中,然后再从这些地方批发出去。有些书商专门从事经营书籍的贩运、批发、零售,不再兼营刻书,这标志着出版、发行分工的萌芽,是历史的进步。到了清代,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较集中的书店街,如北京的琉璃厂、南京的三山街、苏州的阊门内外,都是当时著名的书店街。

发表于 2003-5-19 21: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书 史 小 考


学习了一下下
发表于 2003-5-23 13: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书 史 小 考

刚刚看完,确实长见识,还有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12-22 23:41 , Processed in 0.0842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