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梅庄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9|回复: 6

南风谈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1 2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我以前随手写的一些东西,不敢叫论,只作谈
一、                         小谈网络某些诗词论坛的一点点问题
      由于詩詞論壇上大騷人大雅士已經針對詩詞論了几千次,在下自愧才疏學淺,不敢用
論,只好用談字,加上平常說慣了小話,現在想說實話都怕是大話了,因而大談也被槍斃掉,于是便只剩下小談。--這便是題目來歷。
      网络论坛上写古诗词的人还不少,倒正是投我所好,朋友有知道我这癖好的劝我去交流交流,我于是抱着所谓的交流观点加入了一些诗词论坛。
      本来继承宏扬民族文化是很伟大很有意义的工作,用某些人的话说: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夺目,我们不应该使其泯灭。这曾使我一再忍住了泼水的念头,毕竟人家是值得表扬的,最多是精神可贵效果不佳而已。
      然而鲁迅先生却说过,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我舍不得让它死亡,于是剩下的便只有爆发了,能量可能没有,不过我也要不大不小地说上一句:某些论坛某些方面实在不敢恭维。
  
      其时宋朝欧阳修就已经提出“文以载道”的说法,写出来的东西于这个世道要有所补益。古时大文豪尚且这么认为,如今虽说时代不同了,或许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更丰富多彩,更重娱乐吧,不“载道”不说,骚人雅士小.文.豪.们却连“道”都给踢一边去了。
      古诗古诗,顾名思义要“古”,古风古韵古味十足,整一个古董,恨不得倒退它几千年回古代去。更兼有李白式神奇的想象——一位“诗人”这样自我解释,认为既是古诗,古代的东西想象中借来一用也未尝不可。怪道这些诗词中古文物繁多,品种齐全,要让考古学家眼珠子掉出来。
      那些高人诗中“画舫”、“煮酒”、“狂歌弄剑”层出不穷,画舫如今只怕除了真正的古诗古画,是少见的了,至少不常见,那位高人竟拥有一座画舫,还在上面饮酒沉醉,倒让我无比羡慕。诗风里面美酒最多,酒香四溢,大有开酒店之势。可能是骚人们认为不喝酒显不出狂放本色的缘故,人人皆灌酒寻愁,喝者无碍,观者倒霉,害得我一看见真酒就觉得饱了。狂歌弄剑却令我很费了一番脑筋,我的意思是:狂歌在歌厅或者迪吧还好说,在外面恐怕会被误作——这人神经有毛病。可弄剑......舞厅只怕进不去,就进去了,舞的空间也极有限,而且必须小心翼翼掌握好尺度,否则砍伤几个人就完蛋。想了半天,终于得出结论:此人必定五六十岁,是个健身高手。
      古人当然有想象,可也不是没有边际,脱离时代的想象是什么效果,就和李白在诗里想象出个电脑一样,世人不晕倒才怪。最多最多到了我们真有电脑了,佩服他有先见之明,只怕他那些诗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古人认为天上有月宫,于是有了诸多写“天上宫阙”的诗,现在谁都知道月亮上什么样,还这么写就真是某些人说的不科学了。
      所以我还是赞成“文以载道”,不是反对出现文物,关键是出现的意义多大,比如怀古的诗词就例外。
  
      要说古人诗中也有些生僻难懂的词语,那是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位有关。他们的诗有通俗易懂的,就有普通百姓难懂的,文人书生也能看清,他们的正途是什么。我们这些雅士的诗,不但高深得普通人不懂,恐怕要古人从坟墓里爬出来推敲也会感到为难。
      在某一次,我进一个论坛,看到一篇贴子,长诗,没料到此人大有李商隐之遗风,才看开头四句,看了好几遍也没搞清它什么意思,叫来几个人一起钻研还没有结果,吓得我们都以为自己丧失理解能力。看到最后,那人为充分体现自己对古文化的理解钻研程度,加上几句“愚以为”,后面的生僻字层出不穷,我们逐个翻字典翻得失去了兴趣。
      我也并不反对用文言,主要是用了不要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让我们这些比给白居易听诗的老婆婆高明一点的人太费脑筋,费脑筋不是坏事,关键是费了脑筋不说,连效果也没搞清在哪。
  
      本来初学者写东西难免这样,倒没什么,关键是这类帖子后竟然有大批人恨不得钻进电脑拍手叫好,而后便是帖子被荐,让人搞不清这是捧场还是评价。叫好的又是某些论坛大名鼎鼎的才子才女,以及一些网络骚人,甚至跟上版主,还煞有介事地评价一下。评价很正常,最让我诧异的是评价不对意义——在另一个论坛上此人解释了一遍意义。不说它了,反正歪打正着比歪打歪着好得多。
       网络上也有名人效应,而且某些地方出名也相当容易,找些朋友去捧场,一贴百应,不愁你不是名人。名人的东西篇篇必荐,这让我觉得名人浑身都值钱,可谓完人——没有劣品的完人,只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网络论坛上却多多。怪不得这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在这胡说了几百几千句,也要声明:我写这篇东西并不是要批判什么,因为我不想浪费那些骚人雅士们找古董的时间,从作诗转行来批判我。

二、                          谈新诗
       本人向来不敢作什么论,一是自觉水平不到,怕大师们说我语法不对;二是需要论的已经有人论过,不需要论的也被人翻来论了,我没有论的了,只好用谈。
       最近某些论坛提倡古韵新风,我慕名而去,感动而归,难得他们想尽办法创新,推出了一批高科技古董。
       返古到底,首先便是格律反古。
       一些人嫌频频破律不够痛快,索性自己开创一词牌,大有与宋人一较高低之势。我的第一感觉叹息其精神可贵,然而精神毕竟是精神,效果不佳又是另一回事-----人家的读来朗朗上口,他的是朗朗下口。不论诗词,皆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诗经搜集的都是各地民歌,词更是配着小曲而唱,可见诗和音乐有密切联系。诗和音乐的结合,意味着它的格律受到音乐的限制,平仄交替自然带有音乐的跳跃回环之美,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水平,创作的东西平仄大乱、朗朗下口是必然的。
       然后是反语言。
        既然创新,就要现代化,古人的语言一概不用,发扬白居易作风,作诗如同说话,看不懂的靠边,可怜大诗人李商隐应该庆幸没活在现在。当然我也反对用一些听不懂的词,但一味白,用了一个略古的,就嫌不够平实,不过是另一个极端罢了。诗来源于生活没错,但不是生活,它在生活中发展完善,其艺术性高于生活。诗艺术性表现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语言。打个比方,原始的音乐就是鸟叫、风吹声,而发展完善后的音乐却得以经久不衰,有群笨蛋提倡偶然音乐,具体音乐,回到原始状态,结果证实了艺术性的重要-----不得不自己培养听众。和流行歌曲一样,风行一时,真正能细嚼不厌的有几首?要真白,我惊叹这些有天赋的家伙怎么不去作现代诗,古诗简直浪费人才。
      其实是新得古董-----表面创新,思想根子是古董。
      主观评价屡见不鲜,有的身兼众家之长;有的以为天下其他风格的人死光了;有的精通相学,评诗就是看相;有的是细心人,评诗专看字;有的语言大师,评诗专看语法(古诗的倒装却没人敢批,曰特定产物)。古人张口叫好,是直抒胸臆,你要是叫,就成了太直,总之,万万叫不得;有了句“诗不在多而在精”,以后写得多的全都是不精;任何比喻和用法须得有前例,古人说雪像棉絮像梨花,你就不能说像鸡毛;古人说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你就不能说天涯何处无石头,无大树。种种希奇古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各位看了什么想法我不知道,我现在想的只是:不知道这批高科技古董在几十年后会不会被人掏出来。

三、                       谈谈现代语言的权利
       前儿看见一大师说用现代语言会损害诗的韵味,我向来胆子小,不敢在老人家面前造次,有那么一丁点不满也只敢埋在心里,最近快发霉,今儿天气好,便在自己的地盘上拿出来晒晒。
       我们为什么对用现代语言反感,主要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读的就是古代诗作,受前人影响太多,思维也被禁锢了。而且现代人由于生活太累,往往喜欢古代诗词里的宁静意境,就像古代人向往桃花源一样,诗鸟们希望洒脱一些高雅一些,他们爱制造古董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同是语言,就算依着他们书面为雅口语为俗吧,古人的“书面语”与现代人的书面语已经不同了,语言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老停留在一个时代,不过是诗史上的“闭关政策”,不退就阿弥陀佛,还谈什么进步。因此,一味追求古意,认为遣词要古才有韵味,盲目批判现代语言,后果就想想鸦片战争吧。此大师多半和大多诗鸟一样,怕用现代语言就打油了,这也让我大有感悟:原来打油与雅的区别在历史时代上。再深一点的更让我关心的是:语言是不是以后也将被认为带有历史价值进入博物馆或者拿去拍卖。若是这样,我也能早点搜集些,几百年后成古董了可以留给后代卖钱呢。
       古人生活中有的东西大都可以在诗里出现,我搞不懂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时代标志的、一些不带任何色彩的东西如电脑,偏偏就有人说不能用进诗,哪怕那些家伙除了不合古诗味道外再也找不出一个好点的理由,若说它俗呢,好歹也可以用它的学名计算机吧,连这也给禁止了。所幸文字不享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与平等权利,对此类搞种族歧视的诗鸟只能干瞪眼.真乃名副其实的“古”诗。
       另外提一点,有人反映我评诗有些草率,有现代气息的诗就常说别人造。我自己也提倡有现代气息,但与造句没关系,你们大可去看我评的精华帖。造与现代气息就和做饭与吃饭一样,两码事。造,就是生,造,就像有人把上飞机说成上机或上飞什么的一样。
       句子为人理解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用大家都能理解都习惯的词,二就是用典。
       在平常我们写作时,第一点用得更多,若连这点都不能做到,别人就不理解或容易误解了。打个比方,我现在饿了,比如说炒菜吧,你能炒出和专业厨师同样的味道,但你炒出的菜没有色彩,没有他的创意,你说是蚂蚁上树,人家当成红烧蚯蚓,这就不被人理解了。这和所谓的造差不多。
       由于我懒,经常简化成一个字----造。

四                        写给骚人看的东西(不建议看,避免引起众怒)

五                             谈大师的论
    未谈之前先说说笑,我一向这么认为刀不磨要生锈的下句是人不骂要落后.最近懒得很,什么也不想谈,不想被人一骂倒来了兴趣,准备谈一篇了.
前儿见一骚人(当然他自己和诗鸟们是这么认为的),搞懂平仄没几天(大约是去年开始),最近写,不,是摘抄了篇东西帖在自己坛上(后来此东西在多数论坛被搞成精华,大约是引经据典的关系,然而我却发现没读完就叫好的鸟更多,实在遗憾).由于其内容博大精深,本人理解能力浅之又浅,弄得眼花缭乱头昏脑胀方才看完.然后发现此东西全是从各个大师论中所摘抄的片段,然后直呼上当.对此东西,我一度认为那是散文,因为它就像个没有骨头的人,随时都担心会散架,看完了还搞不清到底要表达啥事.本人一向对此类东西是看不入眼的,"无巧不成书",中国古人真是有先见之明,竟发明了此话,此人正好对本人也看不入眼,和我闹了起来,我对自己打架本领一向是放心的,只是我放心不顶事,其坛老大很不放心,此人超脱凡俗,向往宁静.看来该鸟在坛地位根深蒂固,于是我便转到地下工作,学鲁迅改键盘作武器,准备"书"几句了.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例子就告诉我们,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群众的认可是重要的.(这是我的认为)连老孟都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本人为了混下去,一度克制自己小心谨慎,正如唐伯虎所说"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然而又有陈大师在<小窗幽记>里以"宠辱不惊"作格言,更有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此论大有推翻前者的嫌疑,本人一时不知所措,直叹大师太多,在选择前者痴呆了聋了几天后,发现果然十分痛苦,于是摇身变成了后者.
    经此遭遇转变后,证明了如今的人和实在难赚,更证明了大师太多,其论也不可全信的想法.
    大师的论也只是代表他个人的观点.既然人无完人,他也是有缺点的,若全信,那就一塌糊涂。所以我说学哲学是最痛苦的,可怜学哲学的家伙,学到皮毛的痛苦,是因为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一个论,不知哪个正确;真正学到家的呢,就先要推翻自己所学的东西开创立派.可见大师的论只是用来作他的基础.
    言归正传,若遵从先人之论,那是孝心可嘉,一味地遵从不加发扬,不能形成个人的体会,那就是学到皮毛的了,像机器,没有人来改造,永远都只会做那么简单的一两个本领.若学到家了,他会发现自己的所得与先人的某些言论相反,至少不与每个先人完全吻合,总要推翻那么一两个.我常认为如今有的诗未必就比李白的差,李白的东西也未必篇篇都好.当然此观点糟到很多诗鸟强烈反对,并被多次打倒.
    一次,鸟问:
    借问新安江,见底如何清?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此诗如何?
    答:平常,不好
    鸟:哈哈,此为李白所作.也不好?
    答:此诗错了一句,"见底何如此",最多算半个李白,自然平常.
    把古龙的话改一下就是:一个人若是把别人看成傻子,那他自己就是个傻子.这是题外话,但当时我曾想告诉他李白的诗未必全好.只是后来忘掉,如今被人一骂才想起.可见挨骂还有助于增强记忆.
     当然,这不是说大师的话不好,既然能得到千百年的认可,自有它的用处.大师之所以有这么多,也是因为他们跳出一般人的圈子,形成自己特点而来的.大师的话引用下来有他的说服力,然而把所有大师的话都搬动下来就未必是好文章了.结构上,论证上的原因相信各位也清楚,我就不说了,我说的是那些借论扬名的.用自己的话来证明大师的观点还可以说是帮他辩论,人家至少会赞扬说你口才不错,然而用大师的话来证明大师的观点,这写不写有什么区别.
    我打字累,也有很多人希望我住口了,我看人和还是有些重要,我就不说了吧.

六、                       读者没有错
    这是南风对诗评价方面的一个重要观点。很多诗鸟曾因南风的评价冒火,称没理解他们表达的意思。然后一句一字解释得头头是道,对此我常怀疑自己理解能力是不是出了问题。  
    终于,在去年,我把自己的一篇东西拿去给朋友瞧,朋友歪着脑袋琢磨了半天终于一字一句解释出来,若不是她的解释和我本意完全相反的话,我肯定会马上赞叹其理解能力的。可惜她还是将本人气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此朋友已见怪不怪。她正襟危坐:“你自己要我看的,有什么办法。我又没惹你。”当时便让本人茅塞大开,极端高兴,因为此话证明问题不在她而在我的诗,从而使本人举眼前反以前,想到以前看不懂别人的东西,也非本人理解能力有问题了。
    我们的诗需要读者。当然骚人们极端自恋的或是极端不恋的例外。读者就是我们的"大众"。古往今来的名诗名词,多半都得先得到平民阶层的认可,毕竟他们人最多,影响力最大。可惜的是,此"大众"并非都通今博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常常见到那些被流传千古的作品,大都易懂耐嚼,接近生活。相反,被高级阶层接受而流传的,如应制诗,虽遣词古雅,流传却并不广泛,深度也不够,因为它们多是离开平民太远,也就是诗经中"风"为什么比"雅"和"颂"都重要而有价值的原因。
    因此,我们的诗在表达与遣句的要求上应更高。我们写的东西若是只有自己懂,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读者,失去了读者,我们的诗就失去了价值——至少李商隐是少数,而且就算是李商隐,他的东西字面上的语言也并不难懂,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能成为千古名句,想来也看不出他的难懂,相反,由于字面意思太清晰,它已被人们按自己的意思引申了。
    古往今来,读者的水平大多没有诗人的高,正因为如此,才使诗人的诗脱颖而出得以流传千古;正因为如此,才使诗人作诗更要考虑读者感受而不只是自己。
    读者是没有错的,他们永远只能从别人的诗里理解意思,而不能从别人的意思去理解诗。除非你有无数张嘴巴去和每一位读者解释,除非你想去改变读者,或是培养自己的读者,就像二十一世纪的音乐一样。或者除非你要的不是读者,而是一块木头,你说啥他就认为是啥。
    从以上看来,我们在被一个人说看不懂时,尚可怀疑此人属于理解力不发达之类,若我们在被很多人说看不懂时,恐怕该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了。
发表于 2004-11-12 10: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谈诗

(然而我却发现没读完就叫好的鸟更多,实在遗憾),好眼力啊。
知己啊,知己。
最近在朋友的一个文学论坛上做写手。发现许多文章都是情啊,愁啊的。文学如果脱离了时代,只能是才子佳人手中的玩偶。一篇文章出来,叫好声一片,好像是看到了旷世精品一样。我就不信有些所谓的精品文章里没有一点毛病。可是,我看不到另类的声音。也许有人是为了论坛人气。。。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喜欢古诗古词?我大概会说,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优美,感情真挚。。等等,但是我绝不会说,是因为格律严谨。。。
    学古诗词,如果只是注重平仄,注重押韵,注重一些生僻的字,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忽视了写法的新,奇,自己的独到感悟,那么,结果是什么?
    再美的风景,如果没有人,。。。。
发表于 2004-11-12 21: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谈诗

观点的多样化是网络的特点,也是优势.
发表于 2004-11-12 2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谈诗

这么好的贴子,石头为何不加酷呢?:)
发表于 2004-11-13 19: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谈诗

[这个贴子最后由天石心在 2004/11/13 08:15pm 第 1 次编辑]

对一些诗词作品加精,是班主从个人喜好和认知力的一种认同和赞誉,而本贴是理论的探讨和观点的鸣放,是一家之言,尽管我们也许有共鸣,但我们没必要也没这个水平去衡量对错.我们只能希望有更多的意见和观点在这里发表,碰撞,整合,升华!虽说这儿是原创古韵班,不过作品和理论向来是形影不离,相互促进,来一点也无妨.
因此我没加精!
发表于 2004-11-13 19: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谈诗

我晕~~
发表于 2004-11-13 2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谈诗

不要紧吧?要我扶一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12-24 01:17 , Processed in 0.0795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