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9|回复: 29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8 08: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2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文化部组织评选出22位受到观众喜爱的“新中国人民演员”,并将他们的照片悬挂于各影院中,取代此前悬挂的22位苏联明星,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中国“22大明星”。入选“22大明星的演员”为: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赵丹、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
崔嵬:电影艺术家
崔嵬(1912~1979)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著名电影艺术家、剧作家。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逃荒青岛,12岁去青岛烟草公司当童工。后在亲友资助下得以求学。 他喜爱文艺,在青岛礼贤中学学习时,阅读了许多进步文艺书刊,从而启迪了革命思想和对进步文艺的追求,1927年,因抗议当局杀害共产党人;写打油诗反对国民党、用“打牙调”唱国民党“国 歌”,被开除学籍。后转入青州中学,又因写《农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结土匪鱼肉乡里,被驱逐出境。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翌年回青岛,1932年参加左联并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又因演出进步戏剧遭到当局缉捕。后旋因国民党迫害逃往北平,1933年夏,化名崔浚考入北平民国大学,继续从事戏剧活动。1935年到上海,先后参加左联领导的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组织创作演出了反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流产》等,1936年改编并主演了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并在各地演出,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慰问演出,编写了话剧《察东之夜》、儿童剧《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奔赴西北各地,创作演出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话剧《张家店》、《顺民》、《八百壮士》、《保卫芦沟桥》等。1938年2月,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之邀,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该院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参加演出了《人命贩子》、《流寇队长》、《蓝包袱》等。1939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 游击队员的故事》、《矿工队》、《黄鼠狼给鸡拜年》、《灯蛾记》等。1942年调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参加冀中反扫荡斗争,创作了《战斗生产》、《英雄立功记》、《反敌伪合流》、《军民合作打老蒋》、《十六条枪》等话剧。《岳飞之死》、《哭祖庙》、《苏州城》等。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1953年任中南文 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间编写了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1954年应邀拍摄电影《宋景诗》,成功地塑造了起义农民领袖宋景诗的英雄形象。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他主演的影片,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溶进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在镜头的角度和运动方面,采取中国写意画的构图,虚实相间,镜头的分切,既符合戏曲音乐的节奏,又发挥电影的时空特征,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充满激情,生活气息浓厚,线条粗犷,感情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好评。他在《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中饰演的角色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实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他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为出色,荣获1962年首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59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演的《老兵新传》,获技术提高奖。1962年在《大众电影》举办的“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青春之歌》中这一风格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导演的《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 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等戏曲艺术片。他导演的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他凭借导演崔嵬在《老兵新传》中饰战场长(右)
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造谐,将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角色与自身豪迈的气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得天独厚,可遇不可求的中国气势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他是中国电 影、戏剧史上的一员巨匠,他描绘了中国电影画廊中最辉煌的历史,值得自豪、骄傲!
崔嵬不仅是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也是卓越的革命文艺活动家,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9年2月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谢添
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
生平简介:
谢添,著名电影表演、导演艺术家,原名谢洪坤,祖籍广东番禺,1914年旧历五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天津。父亲是铁路员工,爱好雕刻、音乐,能品箫作画;母亲是个电影迷。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使谢添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十七岁时,谢添就走入社会,自谋生计,他画过广告,也给报社写稿。当时,沈浮在《国强报》上办了个“鲜货摊”专栏,谢添经常为此栏撰稿。
1932年,谢添开始参加业余话剧演出活动,先后在《雷雨》、《女店主》等剧中饰演角色,并结识了唐槐秋、陶金等人。1935年,谢添只身来到上海,加入“狮吼剧社”。
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谢添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饰演了影片中的花花公子。从此,他开始进入影坛。接着,他又参加拍摄了《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了《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抗日救亡组织相继成立,谢添加入了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
“八•一三”以后,谢添随上海影人剧团奔赴南京、汉口、成都等地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活动。1939年,他又随一批电影工作者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参加了影片《风雪太行山》的拍摄。谢添在片中饰演农民马老汉,较好地表现了一个从屈辱到反抗的普通农民的觉醒过程。1941年,西北影业公司倒闭。谢添为生活所迫,再次提起画笔,成为成都智育电影院的美术广告员。抗日战争胜利之前,谢添曾参加了《重庆二十四小时》、《结婚进行曲》、《日出》、《雷雨》等话剧的演出。
抗战胜利后,谢添进入“中电”三厂,参加拍摄了《圣城记》、《追》、《郎才女貌》、《十三号凶宅》、《深闺疑云》、《满庭芳》等影片。
1949年,新中国建立,谢添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
建国后,谢添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儒雅的宋教授,在《走向新中国》中饰演唯利是图、深藏不露的总经理,在《新儿女英雄传》中饰演刁滑凶顽的汉奸张金龙,在《六号门》中饰演蛮横无礼的封建把头马金龙,在《无穷的潜力》中饰演淳厚朴实,大公无私的劳动模范孟长友等角色。这一时期,谢添将自己歌颂新生活的热情注入到角色塑造中去。其中,《六号门》中的马金龙及《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张金龙,一个是北方城市里的流氓恶霸,一个是北方农村中的地痞汉奸,谢添将这两个反面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显示出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独到功力,使这两个人物成为当时颇有光彩的银幕形象,受到观众的称道和好评。
1955年,谢添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 1957年毕业。
1958年,谢添在中法合拍的儿童故事片《风筝》中饰演了一位慈祥幽默的老古玩店商人,并与桑夫合作导演了影片《探亲记》。
1959年,谢添在著名影片《林家铺子》中成功地完成了林老板形象的塑造。《林家铺子》由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水华导演。影片以凝练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三十年代我国江南某镇的生活图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榨,在大鱼吃小鱼的残酷倾轧中,惨淡经营的林家铺子恰如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林家铺子的掌柜林老板则是旧中国小工商业者的艺术典型。
谢添在进行林老板形象塑造时,首先在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角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调动了自己长期的生活积累,并到浙江菱湖一带深入生活,努力让林老板在自己头脑里活起来。还写信给夏衍同志,求得夏衍同志的帮助和指点。夏衍同志在回信中指出:林老板在豺狼面前是羔羊,在狡兔面前是恶狗。这给予谢添很大启发,使他加深了这一人物本质的理解,也由此唤起了许多形象的感受。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谢添牢牢把握人物的总的基调,注重捕捉人物的时代、地区、职业、性格方面的准确感觉。他能够通过林老板和不同的人物关系揭示出他性格的各个侧面:在上海客人面前,他讨好地馅媚;在王老板面前、他恶狠狠地逼债;在朱三太的面前,他又哄又骗又吓唬;在妻女面前、他不失家长风度;在寿生面前,他保持师长的尊严;在顾客面前,他故作亲热拉生意;在同行面前,他按捺不住竞争欲望;在地头蛇面前,他强颜周旋,敢怒不敢言。这样。从他和多种多样的人物关系的不同表现,构成了林老板形象的丰富色调,增加了人物的厚度、深度和立体感。谢添还十分注意运用细微的眼神变化和面部表情变化,揭示林老板丰富细腻的内心活动。当上海客人来催债时,林老板表面上与他应酬周依,两只眼睛却一直在紧张地察言观色,谋计对策;当从商会会长家出来,他满脸愁云、低眉敛目,呆呆地凝视着水中的孤独的身影;当看到王老板从面前走过,他顿时一扫愁云,用灼灼的攫取的目光逼视王老板;当生意萧条时,他的目光凄楚失望、颓丧不安;当寿生想出“一元货”的主意时,他的目光又闪现出跃跃欲试的兴奋光彩;当店铺生意兴隆时,他用得意洋洋的目光藐视着街上的同行;当他闯进王老板的铺子搬取货物时,则用阴沉、残忍、贪婪的目光扫视着这个破产的小店:当朱三太等人来讨股本利息,他又露出居高临下的神态,用财大气粗、不可一世的目光鄙视、哄骗、玩弄她们。最后,当他被迫破产,不得不半夜潜逃时,他用呆滞茫然的目光凝视着漫漫黑夜,展现了人物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悲哀。谢添塑造的林老板,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心理刻画准确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强,含蓄内在,真实可信,是一个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又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是建国后五十年代后期中国银幕形象塑造中的佼佼者。林老板银幕形象的塑造,是谢添电影表演艺术创作的高峰,是他艺术生涯中富有光彩的一页。
同年,谢添导演了杂技艺术片《欢天喜地》和体育题材的故事片《水上春秋》。1961年,谢添将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搬上银幕,除参与导演工作外,还在影片中兼饰我地下工作者张副官。此后,谢添则全力进行电影导演创作。
自1962年以来,谢添编导了三部儿童片:《花儿朵朵》、《小铃铛》和《三朵小红花》。
只有爱孩子,才会想办法教育孩子。谢添常常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着代表“明天”的孩子们。他深感孩子们可看的东西太少了,决心要用电影来为小朋友们服务。他体会到:要拍好儿童片,先得把自己放到儿童中去,以同辈人的身分去熟悉他们,观察他们,表现他们。多年来,谢添成了好多幼儿园常来常往的老朋友,孩子们围着他撒欢、馆笑,到处可以听到他诙谐的话语和开怀的笑声。正因为他熟悉儿童,掌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谢添导演的儿童片才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显示出导演的匠心与“童心”。如《小铃铛》,导演采用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作为穿插,但抬到的不是一般的钱包,而是个小木偶;又不是普通的木偶,却是个木偶戏中的报幕员,是个重要角色。这样别出心裁的编排,果然新颖活泼,使孩子们非常喜欢。
喜剧是让人笑的艺术,但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笑声中移风易俗,使人受到教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喜剧,更可以用喜剧样式热情地歌颂我们美好的社会风尚,崇高的理想,英雄模范行为;以幽默的笔触谱写时代的赞歌。谢添导演的《锦上添花》、《甜蜜的事业》就是这样一些寓教于乐的喜剧故事片。
在《甜蜜的事业》中,对田大妈这样一位先进人物的处理,就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而又真实可信,不落窠臼。当她唯一的儿子要到唐二婶家落户时,她的内心深处也展开了斗争。谢添用了三次曝光的办法,让银幕上同时出现了三个田大妈,左右两个田大妈,一个想不通,一个明白事理,两个人你问我答,反复辩论。中间的田大妈则慢慢开窍。这样,运用夸张的、通俗易懂的形象手法,表现了田大妈内心的矛盾斗争,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然后,又让田大妈对观众说:“你们觉得我好笑吗?这事儿要是落在你们头上,又会怎样呢?”这种与观众的直接交流,沟通了角色与观众的感情,平和亲切,使人易于接受,又便于得到启发。《甜蜜的事业》是一部生动活泼、轻快明朗的喜剧片,导演的手法丰富多变,夸张而不失真朴,新奇而合乎情理,抨击旧事物时辛辣而充满善意,歌颂新事物时诙谐而饱含热情,让观众在酣畅的笑声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1980年,在第四届“百花奖”评选中,谢添因在《甜蜜的事业》中的导演成绩而荣获“最佳导演”奖。
谢添导演的戏曲喜剧艺术片《七品芝麻官》,取戏曲艺术的精华,而又不拘泥于舞台框框,将喜剧的夸张与电影特技冶于一炉,为戏曲剧目搬上银幕摸索了一些新经验。《七品芝麻官》是根据传统豫剧《唐知府审诰命》改编摄制的,在我国传统剧目里,丑角往往是被嘲讽的对象。而象《七品芝麻官》这种大型剧目中,以丑角为主,确不多见。把这种剧目搬上银幕,难度更大。如在影片思想深度的开发以及角色性格刻画等方面,稍有疏忽,失去分寸感,就会歪曲主要人物形象。谢添锐意求新。他认为,以丑角为主,新鲜、带劲,破除了那种认为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全”的框框。就是这样一个鼻子上带着白块块的丑角,心里装的都是黎民百姓,能为民作主,面对封建强权,执法不阿,终将三次受封的诰命夫人拉下了马,使人看了特别痛快,解气。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好戏:民女林秀英上堂喊冤,诰命手执大棒劈头打去,却被唐成一把抓住手腕:“这是公堂,上有五台大人,下有七品县令……”“七品县令?”只见浩命夫人呸地一口向唐成唾去,蔑视地伸出小指头:“小官小职微,露水大的前程,小芝麻官……”就在满堂附势的嘲笑声中,影片运用特技,把唐知县一下子变小了。这时,芝麻大的唐知县仰头朝上,望着一品浩命夫人,心中不无惴惴:“这个老家伙,几句话说得我真有点招架不住……。”人物内心起了波澜:诰命的哥哥是独霸朝纲的宰相严嵩,丈夫是经略七省的西乐侯,有钱有势,人怕鬼惊;自己呢,不过是露水前程,芝麻大的官儿……想到此处,不免自卑气馁。但是,他身为清苑县的七品县令,不禁又想到:若不严惩罪犯,怎当得百姓的父母官?“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与民做主的精神,正是唐知县这个人物的思想核心,至此,经过内心的矛盾冲突,为民做主的思想终于占了上风,唐成重又抖擞起一县父母官的威风,人物才又逐渐高大起来,恢复了原形。这些处理,显示了导演的匠心和功力。谢添在这里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以唐成的心理变化为依据,为刻画人物而着力渲染。人物的一小一大,不仅使节奏跌宕有致,而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波动起伏,使唐知县血肉丰满地跃然于银幕,真实动人。1981年,影片《七品芝麻官》荣获第四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受到观众欢迎。
1982年,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由谢添成功地搬上了银幕。由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是轰动中外的名剧。谢添说:电影《茶馆》“即要保留话剧舞台上的精华,又要尽量往电影上靠,首先要使它立体化,还要把剧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通过电影手法烘托得更鲜明些。”开拍前夕,他苦苦想了两三个月,最后决定:话剧重场戏保持不变,但要打破舞台框框,力求生活化、电影化。
6月底,这部影片拍摄完毕,上映后受到观众好评。北京人艺一位著名老演员兴奋他说:“这是为后人留下的一部活生生的艺术资料。”确实,《茶馆》既是一部为群众欢迎的好影片,也是一部有保存价值的艺术精品。
1980年,谢添在荣获第三届“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后,曾立下了“愿将余年、勇逐群芳”的宏愿。谢添十分注意生活素材的积累。他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演员脑子里要有个“生活的仓库”,仓库里存货越多,表演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生活中,他很注意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从中摄取创作素材,储存到自己的“仓库”中。再有,就是谢添在创作上有着孜孜探索、刻意求新的精神。他说:“我不爱演同一类型的角色。演不同的人物,就要多观察,多创造,自己演着新鲜,观众看着也新鲜。”他在导演每一部片子时,也总要寻求创作上的新意,他主张进行适应观众需要的出新,即“既要别人镜头中所无,又要广大观众心中所有”,因此,他导演的影片,既有新奇独到之处,又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另外,谢添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喜爱音乐,能拉二胡,能演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评弹;他喜爱美术,爱看画展,善画漫画;他喜爱多种艺术形式,经常观摩杂技、木偶戏、双簧、相声等节目,而且十分迷恋,与许多相声演员交往甚厚:他也爱好体育运动,打乒乓球、篮球,至今仍坚持体育锻炼。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谢添从多种艺术形式中吸收和借鉴了丰富的创作营苛,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开拓了他的创作领域,为他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拍摄多种题材、多种风格样式的影片创造了有利条件。
谢添后导演影片十余部,其作品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外谢添还导演了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谢添从影已近半个世纪了,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塑造了林老板等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导演了一些优秀影片,在电影表、导演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建国以后,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发挥,成长为有成就、有影响的电影艺术家。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在于谢添对中国人民的电影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热情。建国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共参加了十二部影片的表演创作和十九部影片的导演创作。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据谢添之子谢钢回忆,谢老生前扮演的最后一个角色是1998年电影《红娘》中的老和尚,最后一个主要角色是1992年电影《老人与狗》中的老人,而最后一部导演的影片是1988年的蒲剧电影《烟花泪》。
2003年12月13日,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谢添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谢添主演与执导了众多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影片。12日,谢老心脏不适,住院急诊,次日在医院因心脏衰竭去世。
谢添的愿望
这是谢老生前留下的遗书的最后部分,体现了这位老艺术家伟大的人格。
“我的愿望:一、服装问题:布干部服一套(蓝色)布鞋朴素为好。二、骨灰问题:撒到靠近天津的渤海中。三、骨灰安放问题:服从组织安排,再听听孩子们母亲的意见。四、是否通知亲属,通知天津,是否来京由他们自定。”
谢添参演的影片:
1936:《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
1937:《压岁钱》、《社会之花》、《梦里乾坤》、《四千金》、《母亲的秘密》、《马路天使》
1941:《风雪太行山》 1946:《圣城记》 1947:《追》、《郎才女貌》
1948:《满庭芳》、《深闺疑云》、《十三号凶宅》
1951:《民主青年进行曲》、《新儿女英雄传》、《走向新中国》
1952:《六号门》
1954:《无穷的潜力》
1955:《罗小林的决心》
1957:《风筝》
1958:《林家铺子》
1961:《洪湖赤卫队》
1993:《人与狗》
主要导演的故事片、戏曲片:
1958:《探亲记》(与桑夫合作)
1959:《水上春秋》
196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春暖花开》、《欢天喜地》(与陈方千合作)
1961:《洪湖赤卫队》(与陈方千合作)、《花儿朵朵》(与陈方千合作)
1962:《锦上添花》(与陈方千合作)
1964:《小铃铛(与陈方千合作)
1965:《华北区业余话剧歌剧观摩演出会》(上集,与伊明合作)
1977:《春天》 1979:《甜蜜的事业》、《七品芝麻官》(戏曲片)
1980:《丹心谱》(与郑国权合作)
1982:《茶馆》 1984:《生财有道》
1986:《小铃铛续集》
1988:《烟花泪》(戏曲片)
作品获奖情况:
《小铃铛》于 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 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 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 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电影艺术家陈强
陈强(1918— )自1947年投身影坛后,已塑造不同身份、不同类型的银幕形象20多个。《白毛女》中塑造的黄世仁和《红色娘子军》中塑造的南霸天,奠定了他在影坛饰演反派人物的地位。他表演反派人物的最大特色,是善于从生活出发,探索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揣摩角色的心里活动。他演黄世仁,一方面   表现他作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对母亲的孝顺,另一方面表现黄对佃户杨白劳的残忍。在《红色娘子军》中他扮演“地头蛇”南霸天。为了与黄世仁这一角色在个性上作区别,陈强将北方军阀的外貌和南方地主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找出南傲慢、目空一切而外强中干的个性特征,使这一人物栩栩如生。陈强因饰演南霸天的成功而荣获亚非拉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1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陈强是表演上的多面手,他还演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他塑造的喜剧人物,如《魔术师的奇遇》中的张幻奇及八十年代以来在诸多喜剧片中塑造的角色都深受观众喜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钢铁战士”张平
中国电影演员。原名倪家驹。原籍山东曲阜,1917年生于江苏昆山。回族。早年丧父,当过学徒。193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雷电剧社。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五队赴延安。翌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曾在《日出》、《带枪的人》等剧中饰演角色,并主演大型秧歌剧《周子山》。1945年随东北文工一团在东北各地演出。1948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0年主演影片《钢铁战士》,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53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兼总导演助理。1959年回北影,在《风暴》、《停战以后》、《怒潮》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其表演戏路较宽,风格质朴。 1986年辞别人世。
张平任主要角色的著名影片《停战以后》花絮:
1946年初,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抗战胜利后不断产生摩擦的国共两军在美国调停下来解决双方的军事纠纷。
  时任北平军调部参谋的杨尚德受命飞到北平, 在这个为了调解国共军队摩擦而成立的结构里,杨尚德渡过了难忘的八个月,他的一个同事把这段难忘的经历记了下来,写成了剧本<停战以后>。
  而在1946年,北平军调处明争暗斗的背后,双方都在向东北运送人员和装备,在内战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批八路军干部被充实到东北解放区去,演员张平就是在那个时候离开延安奔赴东北的。
  1962年,导演成荫将《停战以后》搬上银幕,,讲述抗战胜利之后到内战爆发之前那个短暂的惊险的片刻。张平扮演了以杨尚德为原型的中共代表顾青,在导演成荫的带领下,和扮演敌方的项堃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扮演顾青,是张平演员生涯的重要转折……
  1986年,张平去世;1987年,真实历史之中的杨尚德去世,在他们身后,留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电影艺术家于洋:于洋:大江大河般的人生
  剧照、奖杯、证书、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坐在如同一个小小电影艺术馆的客厅里。
  笑声爽朗,声音浑厚。76岁的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虽然现在胖了,让我演资本家我可不愿意!哈哈哈……”于洋风趣地开口道。
  “活一天,做一天”
  作为演员,于洋曾出演《暴风骤雨》、《英雄虎胆》等多部影片。粉碎“四人帮”之后,他执导了《带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他在1958年拍摄的《英雄虎胆》中饰演的侦察科长曾泰的形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
  回忆起这部影片,于洋说,他儿时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他对侦察员有了切身体验。
  进入解放区的时候,于洋还是个中学生。那时候,他就知晓作为一名侦察员,首先要有一种忘我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同为共产党员,他感到他和曾泰有着共同的信念,而在演戏的过程中,也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表演每一个动作。这样的信念,伴随了于洋的电影生涯。如今,年逾古稀的于洋还在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奔波。目前,他担任着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小组成员等多个职务。
  “我们这一辈总爱说‘活一天,做一天’,所以从来没有离休的打算。现在不能演了,但是我可以提意见嘛,尽我所能帮助青年朋友。”于洋的女儿在美国定居多年,她多次想让父亲随她去美国居住,可是这个愿望多次落空。“在那儿我待不住啊!”于洋笑着说,“待一个月还行,时间稍微一长我心里没着没落的。还得回来工作!”一回到国内,就立刻精神起来,他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喜欢和年轻朋友在一起:“有人说老同志和年轻人有‘代沟’,我不这么看。所以我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工作,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做事,一起前进。”
  电影要有责任感
  谈到中国影视业,于洋说:“电影要有责任感,要多反映真正具有民族精神、有思想性的东西。这不单单是导演、演员的偏好,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看到中国电影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于洋感到欣慰。但是他最担心的是,有些电影为了打入国际市场,一味迎合外国对于中国的偏见,而对中国加以歪曲。
  “我在国外的时候,经常有华侨对我说:‘中国人在电影里的形象不好,我们也很难堪。’我听了这些话难受极了。”于洋说,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并不需要迎合国外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事实上,真正反映民族的东西,在世界上还是很受欢迎的。
  他兴奋地提到年轻导演对于民族路子的探索:“比如胡枚重拍《红楼梦》、陈凯歌在策划拍摄《梅兰芳》,都是在‘民族’的路子上进行新的探索。只要年轻的朋友多向生活学习,多在生活中磨练自己,中国的电影是很有希望的。”
  喜欢过战斗般的生活
  “如果我还能当导演,我什么都想拍。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比如农村、部队的变化,比如科学家、企业家、慈善家的形象等等。”说到这里,于洋摩拳擦掌,似乎是在跃跃欲试。“我很想拍一些反映农村变化的影视作品,虽然现在有一些,但电影对它的关注还不够。”从农村走出来的于洋,切身感受到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发生的变化。
  演了大半辈子电影,角色也塑造了不少。于洋说,他总还是改不了对军人、建设者形象的偏爱。“这不光是因为我的形象比较适合,最重要的是,这些角色更符合我的性格。”于洋说。
  他之所以形成这种敢于冒险、敢于表现的性格,是与他童年的经历分不开的。1946年国民党进攻东北时,于洋正在长春。在国民党搞大清查时,他被捕入狱。被保出狱后,于洋在去解放区的途中经历了很大的风险。乘船过松花江封锁线时,国民党军队的机枪扫射过来,打翻了他们的船。他落在水里,子弹就从身边擦过……
  “我喜欢过不停滞的、战斗一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能够显现出人的精神状态,显示出人的本色。相对于小桥流水,我更喜欢大江大河。”
  于洋小传
  原名于延江,表演艺术家。1930年生于山东,1947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现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会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红梅赞歌: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
于蓝(1921— )由1949年在影片《白衣战士》饰演医疗队队长庄毅而走上银幕。之后,她在影片《翠岗红旗》中饰演女主角红军家属向五儿,较好地表演了角色坚韧不拨的斗争精神,而受到好评。影片《龙须沟》是她的代表作,她在其中饰演旧北京的劳动妇女程娘子。这一形象与她本人距离较远,但她生动地体现了角色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较为真切地刻画了角色善良、淳厚、泼辣、敢斗的多重性格,有层次地表现出角色的感情变化。这一角色的成功是于蓝在表演艺术上的一个飞跃。在影片《革命家庭》中,她饰演的女主角周莲是一个时间跨度大(从少女到老太太)、性格变化大的形象,于蓝的表演层次清晰,饱满而又有分寸感,把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在丧夫失子、身陷囹圄的严酷考验中,逐渐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发展过程真实可信地表演出来了。她因此而光荣地荣获196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于蓝以后还在《烈火中永生》中创造一个成熟、勇敢、刚毅、机智的革命者江雪琴形象,她因此获得广泛的声望。纵观于蓝的表演,细腻、朴实、凝重,充满内在的激情,是这一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永不凋谢的玫瑰:表演艺术家谢芳
1951年 湖北省汉口罗以女子中学 毕业
  1951年 武汉歌舞剧院 歌剧演员
  1963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演员
主要作品:
  歌剧 《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刘三姐》
  影片 《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
  《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
提起电影演员谢芳,她在银幕上所塑造的林道静、竺春花、陶岚等女性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1959年,《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使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从此,她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相继拍摄了《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等为大家所熟知的影片影响了几代电影观众。
《早春二月》简介
  北京电影制片厂 彩色
  改编、导演:谢铁骊
  演员:孙道临(肖涧秋)、谢芳 (陶岚)、上官云珠 (文嫂)、高博 (陶慕侃)、范雪朋(陶母)、王培 (钱正兴)、刘刽(方谋)、马佳 (采莲)、张军(王福生)、黄素影(陈奶奶)、韩焱(医生)、周森冠 (阿荣)、俞平(方萍)
  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 《二月》改编。
  1926年前后,处于彷惶状态中的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作为校长的陶慕侃欣然聘肖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肖涧秋对本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很同情,并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烈士的遗糯,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
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在爱慕肖涧秋,肖涧秋也很喜爱陶岚。后来,文嫂的小儿子病死,肖涧秋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为了彻底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
文嫂极度羞辱而自杀。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最后,他抱着 "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我一踏进英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我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文嫂的自杀,五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我的头脑,使我晕眩,也使我清醒,从此,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念完肖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也急急地向他追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人民艺术家赵丹
主要经历:
  生卒年:1915年-1980年
  祖籍山东肥城。1932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1936-1937年主演的《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奠定了他在
中国影坛的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被新疆反动派投入监狱。1945年回到上海,建国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塑造了林则徐、聂耳、许云峰等经典银幕形象。"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一伙的迫害。粉碎"四人帮"后,热情传授表演技巧,著有《银幕形象创造》、《地狱之门》等艺术理论著作。
  主要作品及贡献:
  主要作品有《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时》、《女儿经》、《马路天使》、《十字街头》、《 中华儿女》、《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武训传》、《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他代表了中国60年代前后的电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当的国际声誉。
  赵丹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作为一位中国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在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武训传》、《乌鸦与麻雀》、《李时珍》、《聂耳》、《林则徐》、《烈火中永生》等片中的精湛表演,赢得了亿万观众,他创造的那些艺术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闪耀的亮点。那个在电影《十字街头》中唱着《春天里》的赵丹,多么乐观、多么浪漫、多么青春啊!
  参加左翼剧联
  赵丹生于1915年,原名叫赵凤翱,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当演员时,改名叫赵丹。多少年来他的朋友们,无论是长辈或晚辈,都喜欢叫他阿丹。
  赵丹回忆童年时说:"我是山东人,还不大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就从山东肥城搬到了江苏的南通。我父亲在北洋军阀时期当过营长,后来开办电影院做经理。那时候认为没出息的人才去演戏,我的父母自然不会让我去演戏,我也没想到,我以后却一辈子就干了演戏这个行当。"
  赵丹从小常常跟着父母去看京戏,回到家就能绘声绘色地模仿,无论动作还是唱腔,都还有点味道。上中学的时候,赵丹和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梁志仁、周育海等同学成立了"小小剧社",得到了校长(顾而已的父亲)与赵丹父亲的支持。这两个喜欢看戏的老头儿,特别宠爱自己的儿子。赵丹的父亲开设电影院,"小小剧社"在电影院演出不收租金;排戏、演出耽误了上课,校长特别批准不算旷课。就这样,他们越演越起劲儿,越演胆子越大。今天演《艺术家》,过几天又演《热血忠魂》,反正上海来什么剧团,他们就学样演什么戏。
  1930年初,赵丹的父亲邀请上海摩登剧团和上海艺术剧社到南通演出。这两个剧团中,有左明、保罗、赵铭彝、姜敬舆、郑君里、王莹、吴媚、凌鹤等一批新文艺青年。他们演出田汉的剧作《父归》、《小偷》、《苏州夜话》、《南归》、《火的跳舞》……当两个剧团走了以后,"小小剧团"立刻开始演出田汉的剧作。他们还请赵铭彝和郑君里来导演《小偷》与《父归》。当时,赵丹并不知道,赵铭彝和郑君里是上海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剧联派来南通建立南通剧联小组的。于是,赵丹他们的"小小剧社"很快便被纳入左翼剧联的队伍了。
  1931年暑假后,赵丹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学中国画,专画山水。可是,赵丹的主要精力却都花在参加学生运动和"美专剧团"的演出上了。
  1932年深秋,由赵铭彝介绍,赵丹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成为剧联的盟员。不久,他进了明星影片公司,当了职业演员。
  1933年,赵丹参加拍摄了无声电影《琵琶春怨》。接着,又参加拍摄了《姊妹花》、《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到西北去》、《女儿经》、《乡愁》、《热血忠魂》、《清明时节》等近30部影片。
  1935年,赵丹拍摄了电影《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片中扮演男主角。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马路天使》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只有20岁的赵丹,成为观众喜爱的明星。
  1937年春节期间,赵丹参加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带着三台世界名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托尔斯泰的《欲魔》、爱尔兰的名著《醉生梦死》,去南京演出。
  当时,"西安事变"刚刚过去,国共两党正处于合作抗日的新阶段。不久,赵丹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三队",去苏州、无锡、常州一带演出,之后,又一路辛苦奔波,来到汉口,与朱今明、顾而已、魏鹤龄、叶露茜、陶金、陈天国、章曼萍等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名义,演出了《塞上风云》、《夜光杯》、《故乡》三个话剧。
  赵丹和叶露茜是1936年4月结婚的。当时,在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下,有三对影剧界的明星同时结婚。他们是赵丹与叶露茜,蓝苹与唐纳,顾而已与杜明洁。著名的爱国人士沈钧儒先生,在百忙中来到杭州,做了三对新人的证婚人。
  武汉沦陷以后,许多热心抗日救亡运动的话剧、电影团体,都先后来到了重庆。一大批影剧界著名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会聚山城。1938年初夏,赵丹随沈西苓来到重庆,在中央电影摄影场任导演和演员。不久拍摄了电影《中华儿女》。接着又参演了话剧《战斗》、《上海屋檐下》等。
  走入魔窟
  那时,年轻的赵丹一直想去莫斯科大剧院,系统地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他有个宏愿:终生为建立中国的表演体系而奋斗!一个偶然的机会,赵丹得知杜重远写了一本书《盛世才与新疆》。这本书写到盛世才任新疆督办后,主张全疆共行共守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
  杜重远的这本书,吸引了赵丹、朱今明和王为一。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讨论,他们认为新疆是抗日的大后方,又是国际交通要道,在那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茅盾先生在那儿主持文化工作,建剧院,建电影厂……都会得到有力的支持。在新疆还可以找机会,争取去莫斯科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于是,他们决定去新疆。
  通过邹韬奋先生的帮助,赵丹他们与茅盾、杜重远、张仲实取得了联系。得知赵丹要来新疆,茅盾先生很焦急。因为盛世才打着"六大政策"的进步幌子,实行的却是反动的独裁统治,新军阀的面貌越来越露骨了。但是,茅盾先生在回电中不能直说,只好特别强调"新疆生活艰苦,望慎重考虑。"可是赵丹他们丝毫不能理解。赵丹、徐韬、王为一、朱今明、易烈,带着爱人和孩子,乘上了去兰州的长途汽车。他们到达兰州后,分两批乘飞机飞往迪化(今乌鲁木齐)。
  当周恩来副主席得知赵丹他们已去新疆时,立即派人追阻,可是已经晚了。
  正当赵丹他们开始筹建实验剧团、酝酿建立电影制片厂的时候,新疆许多进步人士,一个个相继被捕了。特别是听到杜重远也被捕了的时候,赵丹非常震惊。杜重远不是盛世才的好朋友吗?怎么会翻脸把他投进监狱呢?赵丹开始感到恐惧与不安。
  1940年初春,茅盾先生以"母亲病故奔丧"为由,向盛世才请假,离开了新疆。茅盾先生与赵丹告别时,将逃离魔窟奔赴延安的秘密,告诉了赵丹。并嘱咐他要倍加小心,利用社会上一切有利的条件,保护同来新疆的艺术家。茅盾先生还说,他到延安后,将尽快想办法让赵丹他们离开新疆。
  赵丹在等待茅盾先生的消息……
  赵丹在等待逃离新疆的时刻……
  可是,在赵丹焦急等待的日子里,他和徐韬也突然被捕了,罪名是他们同"杜重远的阴谋暴动案"有关,是杜重远招到新疆来的"党羽"。不久,王为一、朱今明、易烈也被捕入狱……
  赵丹他们被捕后,不准叶露茜、程婉芬、俞佩珊、陈瑛探监,也不准她们离开新疆。直到1943年的春天,叶露茜她们才被盛世才的魔爪放行。在她们流落兰州的时候,突然得到了赵丹、徐韬、朱今明、王为一和易烈被杀害的噩耗。可怜、无助的女演员们悲伤到了极点,叶露茜和徐韬的爱人程婉芬,幸运地得到友人的帮助,乘运输机回到了重庆。
  顾而已、钱千里、魏鹤龄等友人,为赵丹他们举行了追悼会。
  金山、郑君里等友人,在报上发表了深情的悼念文章。
  令人无法想像的是赵丹、徐韬、朱今明、王为一竟死里逃生,竟从可怕的地狱里回到了重庆(易烈在狱中已被残酷地杀害了)。
  当赵丹问起离别五年的妻子和儿子的下落时,朋友们都说叶露茜带着儿子离开了重庆,究竟在哪里,说不清楚。
  《乌鸦与麻雀》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丹回到了上海。1947年11月,在主演电影《幸福狂想曲》时,结识了女主角黄宗英。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赵丹爱上了黄宗英,于是《幸福狂想曲》变作了"幸福进行曲",黄宗英成了赵丹的妻子。
  这时,上海地下党直接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成立了。赵丹和黄宗英欣喜地进了这家公司。赵丹接连主演了电影《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和《武训传》。
  1948年冬天,解放战场上捷报频传,"蒋家王朝"已摇摇欲坠。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上海,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谈起这段岁月,赵丹曾深有感情地说过:"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可以说我们日夜都在忙。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除了拍戏以外,我们还要参加一些进步团体的集会、参加以救济难民为名为解放区筹募医药费用的义卖义演;有时还要到处奔走,想办法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了迎接解放,我和陈白尘、沈浮、徐韬、王林谷等朋友集体讨论、构思了一个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这个剧本是陈白尘执笔的。剧本定稿后,我们拿了个';删节本';给当局审查。影片开拍不久,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就下了一道禁令,强行停拍。罪名是:影片';鼓动风潮,扰乱治安,破坏政府威信,违反戡乱法令';。';非常时期文化委员会';和';特刑庭';立即扣押了已经拍成的底片。他们还扬言要封闭昆仑公司。于是,我们和老板商量好了,对外宣布公司倒闭,关上大门,开始在摄影棚里偷拍。这部电影拍了一半,上海便解放了……"
  解放后,电影《乌鸦与麻雀》上映时,得到广大观众热烈的欢迎,并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金质奖。
  批判电影《武训传》
  1951年2月,由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映了。这部电影是1948年为抵制国民党反动派要拍摄反共影片而在地下党领导下筹划拍摄的。
  《武训传》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报纸和刊物,连续发表文章,热情地给予推荐、评介和赞扬。国内文化界、文艺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纷纷撰文,祝贺电影《武训传》的成功,称赞赵丹在银幕上生动、感人地创造了武训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个演员、艺术家,看到自己的艺术创造得到了这样的赞扬和鼓励,赵丹十分感动。于是,在《大众电影》上发表了连载文章《我怎样演"武训"》。
  然而,三个多月后,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突然袭来……
  1951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电影《武训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边防前线到内地城市掀起了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浪潮。
  赵丹好像坠入了浓雾笼罩的山谷,一片惊恐,一片茫然!
  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浪潮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大。在这种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赞扬过电影《武训传》、歌颂过武训的人,都感到不安和自危。一些报刊纷纷公开检讨,一些知名人士、文化艺术界的前辈如郭沫若、田汉等,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自我检讨。
  6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赵丹与武训》,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赵丹。
  这天,黄宗英匆匆忙忙从昆仑影业公司赶回家来,一进门就说:"阿丹,你知道《人民日报》上的社论是谁写的吗?"
  "谁写的?"
  "是毛主席写的。"
  "你说什么?"
  "那社论,是毛主席写的!"
  黄宗英说得似乎很平静,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落在了赵丹的心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竟是毛主席发动的。
  收获季节
  那场批判运动总算过去了。做过检讨的赵丹去了朝鲜前线,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在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中间,他心中的那些苦恼、惆怅、委屈都被炮火和硝烟湮没了。
  作为一名艺术家,赵丹对表演艺术的追求,总是那么执著,那么迷恋。
  1954年拍摄电影《为了和平》。
  1956年拍摄电影《李时珍》。
  1957年拍摄电影《海魂》。
  1958年拍摄电影《林则徐》。
  1959年拍摄电影《聂耳》。
  1960年拍摄电影《风流人物看今朝》。
  在7年的时间里,赵丹拍摄6部电影,导演了两个话剧《雷雨》和《家》。还导演了一部电影《常青树》。可以说,这是赵丹艺术创作的一个丰收季节。
  赵丹非常喜欢林则徐和聂耳这两个角色。他在表演风格上曾分别做了不同的追求。《林则徐》是大笔勾勒,多在写意。《聂耳》则是重在细描,追求自然。
  1962年秋天,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于伶的话剧《七月流火》。为了加强演员阵容,他们特邀了上海电影演员剧团的张瑞芳主演。这个戏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上海解放前,地下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上海市电影局决定让黄宗英将话剧《七月流火》改编成电影剧本,并请赵丹导演这部影片。可是,话剧《七月流火》开始排练不久,当时上海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文艺界要"大写十三年,大演十三年"的极左口号。既然《七月流火》反映的不是解放后"十三年"的生活和斗争,当然就要遇到难以跨越的困境。《七月流火》不能排练、演出了,改编电影的事儿也就立刻下马了。
  那时,赵丹正在电影《鲁迅传》摄制组,和一批艺术家紧张地筹划开拍的具体事宜。这个摄制组导演是陈鲤庭,主要演员有赵丹、于蓝、于是之、蓝马、石羽、谢添等。可是《鲁迅传》也不是"写十三年,演十三年"的作品中,免不了也要遭受厄运。《鲁迅传》被宣布停拍,当时上海市文化界的领导人张春桥不知从哪里收集到了《鲁迅传》摄制组的"材料",耸人听闻地宣布《鲁迅传》摄制组是一个"烂掉的组",《鲁迅传》摄制组支部是一个"烂掉的支部",这个摄制组是"资产阶级彻底复辟了的典型"。
  《鲁迅传》摄制组被迫解散了。
  扮演鲁迅的赵丹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而这种打击无法争辩,一时也很难洗清,他陷入了极端的迷茫和苦闷之中。
  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汪洋、水华、于蓝、朱今明等同志来电,邀请赵丹去北京拍摄电影《烈火中永生》。
  赵丹在《烈火中永生》里扮演许云峰。许云峰的戏不是最多,但是个很重要的角色。赵丹在艺术创造上,总是精益求精,从不重复自己过去所创造的形象。
  电影《烈火中永生》在全国上映后,影片中江姐、许云峰等共产党人的形象,深深刻在了观众的心底。
江青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看了《烈火中永生》之后,大肆污蔑,大加否定,说《烈火中永生》在"宣传城市领导农村","许云峰人物原型是叛徒","赵丹发疯","于蓝像个少奶奶" ……
  江青把矛头指向了夏衍、水华、朱今明、于蓝、赵丹和汪洋等一批艺术家,也指向了周恩来总理。因为周总理审看过影片,还建议加了一场江姐和许云峰就义的戏。面对这样的遭遇,赵丹怎能不伤心呢?
  一生坎坷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了!
  当这场灾难降临的时候,赵丹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降临。直到一夜之间,把他打翻在地,成了"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混世魔王", "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关进电影制片厂"牛棚"的时候,赵丹才感到恐惧和不安。一天早晨,被打得昏昏沉沉的赵丹被拖上一辆小汽车,押走了。从此,赵丹便失踪了。一年又一年,活不见人,死不见鬼。
  5年后的一个暮春的早晨,湖南路5号沉寂、冷落的院子里,走进来一个步履迟缓的老人,瘦弱的肩上扛着一小卷行李,他踏着斑驳的树影,显得那样疲惫,那样衰弱……
  这个可怜的老人,一上楼梯就被赵丹的小儿子阿劲发现了。阿劲惊喜地叫着扑了上去:"爸爸!爸爸!"
  赵丹丢下行李,紧紧拉着儿子的手问:"你……你是阿佐吧?"
  "我是阿劲!阿劲!"
  黄宗英听到阿劲的喊声,急忙奔出来,把赵丹扶进了屋里。赵丹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没有一点表情,只是用暗淡、阴郁的目光,直愣愣地望着黄宗英,像一座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雕像。
  5年里,赵丹关过地牢,也关过大小不等的牢房,对他的特殊待遇就是单独监禁。他曾被关押过几个监狱,押来押去,总是怕他知道关押在什么地方。赵丹的囚号是139号,写交代、写思想汇报,署名都是139,赵丹已经不存在了……
  赵丹虽然走出了监狱,但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不久便被工宣队送进了"干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深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赵丹多么高兴啊,他想演戏,想导演电影,想把在监狱里丢失的时光尽快地夺回来。可是他想得太天真,太简单了。他想演戏演不成,想导演电影导不成,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好心的朋友都来安慰他,劝他不要着急。可是赵丹痛苦地说:"我怎能不着急呢?我现在是个';饿死鬼';呀!……"
  终于有一天,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摄电影《大河奔流》,特约赵丹在影片中扮演周恩来总理。于是,黄宗英陪着赵丹去了北京。
  为了在银幕上创造好周总理的艺术形象,赵丹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心血。样片拍出来时,赵丹扮演的周总理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都说阿丹演绝了!
  可是,影片正式开拍时,又不让赵丹扮演周总理了。
  赵丹气得简直要发疯了,他满腔怒火地质问有关负责人:"是你们请我来演周总理的,为什么又不让我演了?"
  后来,好心的同志把真实的原因悄悄告诉了黄宗英,原来是有权的人轻信谣言,提出了赵丹与江青的关系,并反问:赵丹演周总理合适吗?……
  回到上海后,赵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这时,画家富华来了,约赵丹去柳州画画。柳州市委书记黄云同志,特别安排了赵丹的柳州之行。
  赵丹在柳州住了40多天,竟创作了200多幅字画。他高兴地说:"我在柳州获得了第二次艺术青春!"
  1980年春天,赵丹因上腹部疼痛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住院检查期间,他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汪洋同志的邀请电报,邀请他在中日合拍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扮演中国棋王况易山。
  听到消息后,赵丹立刻要求出院,要去黄山修改剧本。可是医生不同意他出院,说要进一步做些必要的检查。
  医生的态度是赵丹没想到的,他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我不能出院,是不是生癌了?如果能手术,赶紧给我动手术;如果不能手术,我立刻就出院,能拍完这部片子也好……"
  其实,经过各项检查和专家会诊,赵丹的病情诊断已经明确,他患的是胰腺癌,而且已是晚期。
  赵丹住在医院里,不停地吃药、打针,可是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他心里时刻牵挂着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拍摄,很怕失去这次拍片的机会。
  不久,华东医院决定送赵丹去北京医院治疗。在北京医院,许多著名的专家为他会诊,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挽救赵丹的生命。
  在病床上,赵丹用艺术家的真诚与坦率,写出了《管得太具体 文艺没希望》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1980年10月8日第五版。这是他用坚强的毅力和无私的精神写出的,他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和艺术家高尚的灵魂,彻底袒露给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1980年10月10日凌晨2点40分,赵丹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朋友,告别了给他欢乐也给他痛苦的人世,向另一个世界飞去了……
  台灯洒着清冷的光辉,映照着满屋默默志哀的鲜花,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在几乎凝固的空气中轻轻响起……
  孩子们在低声哭泣。
  黄宗英吞着泪水说:"阿丹去见周总理和老朋友们了……阿丹去拍夜戏了……"
  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中国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今天凌晨2时40分因癌症逝世……
  10月27日下午,北京文艺界1300多人,在首都剧场隆重悼念人民艺术家赵丹。追悼会由周扬主持,夏衍作了长篇讲话。
  夏衍在讲话中深情地说:"赵丹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和人民心心相印,一生探索艺术的真谛。半个世纪以来,从舞台到银幕,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使他闻名中外,成为我们引为骄傲的光彩夺目的巨星,在我国电影艺术发展道路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
  中国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今后还会产生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但是中国不可能再产生赵丹了。
  赵丹说过一句话:"一个艺术家,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给人们以真,以美,以幸福!"他做到了。
  赵丹,中国电影史上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虽然一生坎坷,但永远为人们爱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永不消逝的电波》:表演艺术家孙道临
孙道临(1921— )自1948年走上银幕,先后主演了近20部影片,他第一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员李连长。之后,他在《家》中饰演觉新,表演细腻,刻画出了小知识分子内心矛盾苦闷的心态。1958年,他饰演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地下工作者李侠,是他表演上的一大飞跃。李侠在影片中以解放军、老板、工人等不同的身份出现,孙道临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注意“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脸部化妆变了,服饰变了,讲话的语调、内容变了,然而角色的核心没有变,这就是他毕竟是地下工作者。孙道临的眉宇之间总有那一股凛然正气,流露出一丝军人的气质。演员的自身条件为塑造李侠英雄气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李侠这个人物得到电影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孙道临真正的代表作是《早春二月》。他在影片中扮演肖涧秋,演出了外表的柔和和内蕴的深邃,刻划出了角色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使这一角色成为我国银幕上独特而具有生命的形象。“文革”后,他在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饰演我国的棋手况钟山,与日本著名演员三国连太郎演对手戏,相得益彰,以其纯真,质朴,深沉,自然的表演而受到很高的评价。
就在表演艺术家陈述深度昏迷病危之际,84岁高龄的孙道临也传来了重病在身的消息。2日,孙道临的妻子、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告诉记者,孙道临面部三叉神经患病、记忆力严重衰退,,因此孙道临只能离开他热爱的舞台。
  随后,记者拨通了孙道临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孙道临的妻子、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她告诉记者,孙道临目前的健康状况确实不好,今年10月住院治疗,前几天刚刚回到家休养。对于外界传言“孙道临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消息,王女士很平静地表示,孙道临是面部的三叉神经出了问题,现在身上又有疱疹。记者问孙道临老先生何日能重返舞台,王文娟女士无奈地说:“不行了,他身体不好,不能再回到舞台上参加演出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表演艺术家——白杨

  白杨,原名杨成芳,中国著名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
  白杨1920年4月生于北平,她的父母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十分严重,很小的时候就被奶妈带走在农村生活。可想而知,贫境与苦难伴随着她的童年。1931年白杨的母病故,为了生存,她来到联华影业公司在北平设立的第五分厂的演员养成所,成为这里最小的学员。由于她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在无声电影《故宫新怨》中扮演了一个小丫头。不久影厂解散,白杨加入到“苞莉芭”剧团,演出过话剧《乱钟》、《战友》等,但是,不久后该剧团也被强行解散。
  1934年白杨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和中国舞台协会等剧社,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在话剧《回春之曲》、《黎明之前》、《梅萝香》、《茶花女》中,白杨以她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充分显露出她的表演才华。
  1936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成立,经著名戏剧家洪深介绍,白杨与二厂签订合同,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十字街头》,在影片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杨艺瑛这一青年女性的形象。1937年,她与陈白尘,沈浮组成影人剧团,深入人民生活进行宣传抗日救国话剧的演出。1938年,白杨与沈西苓、赵丹、魏鹤龄等电影工作者,来到重庆的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摄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影片。此时,她接触到斯坦尼表演理论,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激励了她在艺术表演上的探索和追求。从此白杨开始活跃在重庆和成都的舞台上,主演了《屈原》、《雷雨》、《日出》、《天国春秋》、《复活》等著名话剧。不同类型的角色的扮演,使白杨的表演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她被誉为当时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1946年抗战胜利,白杨回到上海,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影片,之后,她又去香港参加《山河泪》等影片的拍摄工作。解放后,她从香港回到北京,先后在《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冬梅》等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的表演艺术也在国内外赢得声誉。1957年《北京日报》、《沈阳日报》举办的最受欢迎的影片、演员的评选活动中,白杨主演的《祝福》、《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评选的五位最受欢迎的演员中,她又独占鳌头。同年,她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捷克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祝福》一片获特别奖。
  白杨在事业成功后始终保持着成功的心态,无论在戏里戏外,她都将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彻底的展现出来。她还著有表演艺术专著《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及诗文集《落入满天霞》。80年代还在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中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成为中国影坛上负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主要影视作品
  1961《冬梅》、1959《春满人间》、1959《金玉姬》、1956《为了和平》、1956《祝福》、1951《团结起来到明天》、1949《中华儿女》、1948《乘龙快婿》、1948《新闺怨》、1948《火葬》、1948《山河泪》、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还乡日记》、1947《东流》、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6《圣城记》、1940《青年中国》、1940《长空万里》、1938《茶花女》、1937《十字街头》、1937《四千金》、1937《社会之花》、1937《神秘之花》、1932《故宫新怨》
  《祝福》获第10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奖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那是一个时代:张瑞芳
张瑞芳给中国在新中国之后电影届的台柱子,也是最早参加到百花奖中的演员之一。
1935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并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她积极参加抗战演出队,活跃在抗日救亡第一线。1938年至重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任演员,演出二十余部话剧。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拍摄影片《火的洗礼》。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主演了影片《松花江上》。1949年后相继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演出了《保尔·柯察金》并在《南征北战》、《母亲》、《家》等片里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因主演影片《李双双》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粉碎“四人帮”后她积极参加影片的创作。

  张瑞芳曾任上海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
  除开张瑞芳所有的职务,张瑞芳可能是建国前后带给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演员,
  她所演的角色,带着那个时代尚不是全然安定和新中国人面貌全新的浓厚气息。翻开她的演艺生涯,她是最跟近中国发展脚步的一个演员。
  前不久,著名主持人鲁豫邀请张瑞芳做节目,她依然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充满了热情认真的态度。

参与影片:
《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
《泉水叮咚》(1982)
《怒吼吧!黄河》(1979)
《大河奔流》(1978)
《年青的一代》(1976)
《李善子》(未发行) (1964)
《李双双》(1962)
《聂耳》(1959)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
《三八河边》(1958)
《凤凰之歌》(1957)
《家》(1956)
《母亲》(1956)
《三年》(1954)
《南征北战》(1952)
《松花江上》(194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艺术家秦怡
 秦怡,原名秦德和,1922年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国著名电影、戏剧演员。秦怡自幼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时,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离开自己封建的家庭,加入“中万”剧团。
  1938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秦怡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参演过两部话剧《中国万岁》、《正在想》和两部电影《保家乡》、《好丈夫》。
  1941年离开“中制”,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天国春秋》、《战斗的女性》、《离离草》、《茶花女》、《钦差大臣》、《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许多著名话剧,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1年离开“中制”,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天国春秋》、《战斗的女性》、《离离草》、《茶花女》、《钦差大臣》、《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许多著名话剧,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先后在《忠义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母亲》、《失去的爱情》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 建国后,秦怡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曾主演《农家乐》、《马兰花开》、《两家春》、《摩雅傣》、《北国江南》、《梦非梦》等影片,并在《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雷雨》、《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女篮五号》中她扮演的林洁,是一位在旧社会受尽苦难的篮球运动员,秦怡以深沉细腻的表演,展示了人物内心及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在《青春之歌》中,她以含蓄凝重的表演,揭示了女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她的可塑性和表演功力,最终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女电影演员之一。
  1983年由她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艺术顾问),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和具有东方女性魅力的风韵,该片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秦怡获得首届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除了演员生涯,秦怡还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艺术团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第二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上影集团公司艺委会顾问、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获奖情况及作品:
《好丈夫》(1939) 《忠义之家》(1946)
《遥远的爱》(1946) 《无名氏》(1947)
《大地回春》(1947) 《海茫茫》(1947)
《母亲》(1949) 《失去的爱情》(1949)
《农家乐》(1950) 《两家春》(1951)
《马兰花开》(1956) 《哥哥和妹妹》(1956)
《铁道游击队》(1956) 《女篮五号》(1957)
《红色种子》(1958) 《林则徐》(1959)
《青春之歌》(1959) 《摩雅傣》(1960)
《北国江南》(1963) 《浪涛滚滚》(1965)
《风浪》(1979) 《苦恼人的笑》(1979)
《海外赤子》(1979) 《张衡》(1982)
《雷雨》(1984) 《闺阁情怨》(1990)
《梦非梦》(1993)
因《上海屋檐下》获得首届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名伶劫: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和韦亚君,在主演由名导徐欣夫掌镜的新片《王老虎抢亲》,时,著名导演卜万苍专门为她取了“上官云珠”的艺名。第二天清晨,上海某著名的娱乐报用“艺苑新葩—上官云珠”、“倾国倾城—上官云珠”等字眼称赞她。然而,事情却最终

演变成了一个卑鄙的阴谋。
  原来,影业公司老板张善琨与占为己有的红极一时的女星童月娟,因片酬问题产生了矛盾。老板为了要挟她,故意物色刚刚踏入演艺圈不久的上官云珠来与之竞争、抗衡。可是,当张老板与童月娟又重归于好之后,上官云珠便被换了下来。随之,各家报纸又铺天盖地刊出“上官云珠绣花枕头一草包”、“上官云珠虚有其表”等等诬蔑之词。面对被玩耍和被抛弃的打击,年仅20岁的上官云珠并没有屈服,反而一下子成熟了许多。她立志要发奋图强,出人头地。
  在乱世风云里苦苦挣扎着的上官云珠,几乎走遍上海滩大大小小的演出团体,即使没有报酬也要参加演出。终于,她因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经典名片中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而蜚声影坛。
  《南岛风云》春光又现新中国成立时上官云珠才30岁,正是大有作为的年纪。但她的相貌、戏路、气质,都很不适合演“工农兵”形象。上官云珠不气馁,她努力改变戏路,进行脱胎换骨地“转型”。
  一时没戏演,上官云珠就另辟蹊径,她为灾区筹款义演,为劳军义演,吃穿住都在舞台上,一天两场、三场,一连演出了131场,直到过度劳累患急性肺炎昏倒在舞台上。
  1955年,上影厂准备开拍《南岛风云》。但在即将开机之时,女主角护士长符若华的人选迟迟没有敲定。与上官云珠感情深厚的黄宗英,想起了三年来一直坐“冷板凳”的上官云珠,便极力向导演白沉推荐上官云珠。可让上官云珠这样的演员去扮演英姿飒爽、老练果敢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嘲讽,好在白沉导演力排众议,坚决启用了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不负众望,一改在银幕上似乎早已定型了的“交际花”、“阔太太”形象,把一个历经千难万险的女人公演绎得让人看呆了眼。她的精湛演技让那些一向歧视并带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折服。
  1956年1月10日,上官云珠手拿着陈毅市长亲手书写的“上官云珠同志,请您来一趟”的字条,走进了中苏友好大厦,受到了到上海视察工作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在此之前,因受丈夫程述尧的牵连,上官云珠也被翻来复去查个没完,心情很是苦闷和压抑。在陪同毛主席跳舞时,上官云珠向毛主席诉说了心中的委屈和个人的遭遇。不久,上官云珠主演了《小白旗的风波》,并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捷克。上官云珠原已被厂里列入“右派”名单,也峰回路转,成为“保护对象”。
  命运的转折,使上官云珠又升起了攀登事业高峰的希望。
  冥冥幽魂的召唤
  上官云珠在拍片之余,积极参加“四清”工作队,经常到外地和深入工厂、学校、农村演出,参加农活劳动,以至于累得吐血。不久她被查出“乳腺癌”和“脑癌”。手术后,上官云珠以超常的毅力,日复一日在练习着因“脑癌”导致的语言障碍,以便重登银幕。就在这时,文革开始了,造反派们全然不顾上官云珠身体虚弱,硬拉她到厂里去参加大批判。在上影厂召开的批斗大会上,上官云珠多次遭到造反派的毒打。
  造反派从鞭挞上官云珠的个人婚姻开始,再到她主演“坏电影”的“放毒”,更重要的还有要她老实交代几次见到毛主席和其它首长的情况、怎样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言辞,上官云珠胆颤心惊地如实写出受到毛主席几次接见的情况,但坚决否认攻击伟大领袖。
  从1968年9月开始,由江青直接操纵的“上官云珠专案组”和林彪秘密成立的“上官云珠特别专案组”,相继逼迫上官云珠写出更翔实的与毛主席以及其它首长在一起的交待材料。可是,能写的都已经写了,上官云珠搜肚刮肠,也实在写不出令“专案组”满意的材料。
  1968年11月22日,一个周末的傍晚,上官云珠又被专案组提审。对审讯人员的威逼,上官云珠无话可说,审讯人员一阵猛扇耳光,拳打脚踢,折磨了她两个多小时后,把上官云珠踢出门外,并下最后通牒 第二天必须交代,否则后果自负。
  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时,身心极度疲惫、万念俱灰的上官云珠跳楼自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8 08: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人们崇敬的艺术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1962年文化部22大影星纪实

王丹凤自述:我
王丹凤 (1925.8.23.- )
  演员。原籍浙江宁波,   
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肉》(1941)、《新渔光曲》(1941)、《丹凤朝阳》(1944)、《教师万岁》(1944)、《青青河边草》(1947)、《家》(1956)、《护士日记》(1957)、《女理发师》(1962)、《桃花扇》(1963)、《玉色蝴蝶》(1981)等。
  我
  你要我怎么说呢?因为我从影的历史,是那么的短暂,在银国里,我微小得像一株无力的草,像一叶轻轻的浮萍,但是……但是我是依旧是凭了自己仅有的力量,在狂风巨浪中挣扎着,这是我可以对自己和观众告慰的。
  那末,你先呷一口刚才母亲给我们泡来的红茶。
  记得是在“八·一三”战争以后,我们全家都从华界逃上了先前的租界,整天的躲在一幢鸽子笼似的房子里,大家都闲着。
  过了半年,大约是给炮声吓跳的心已定了,于是,我的老脾气又发作了——时常偷偷地跑去看电影,看了回来,又是好像发了疯似的,舞手动脚地描摹着,无异是盼望影片中的角色,便是自己一样。
  “你还不想看看书?”
  立刻,母亲骂了。
  “像你这样,别半年,准会把数年中学校中所学到的,全都丢了!”
  实在,母亲是猜不透她女儿心眼中所想象的,她怎会料她自己的女儿并不希望做一个书呆子,而日夜祈求着当一名戏剧从业员呢。
  不过话虽这么说,每当微风中吹来了往日的情味的时候,我仍旧是会很快的想起甜蜜的学校生活的,所可惜的到是这一所美丽学府——爱国女校,给炮火吞食了。那末,谁又有办法?
  此后,我一直浸沉在醉人的电影圈子的外缘,简直没有方法可以侵入。
  直到民国二十九年,我乘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往丁香花园去参观,这一次我第一回幸运地遇见了朱石麟先生。
  “你瞧她的眼睛,好像是含怨待诉似的,你瞧她的轮廓,多么够得上开麦拉的条件……”
  一见面,朱先生便向我的同伴为我赞美着,我没有作声,只是低下了头。
  突然,他又说:“你可想上银幕?”
  “上银幕?”我惊讶地问:“上银幕?”
  “是的,” 他回答:“上银幕!”
  就在这次以后,再经过了一番介绍手续,我入了中联公司。立刻,就在朱先生所导演的《肉》中,开始了我的从影生活。
  在工作路线上,我是直线似的行进着。
  在《肉》中,我的戏并不很多。我真感激朱先生,他无异恐怕我的戏太少像是会委屈了我似的,所以在《肉》以后,我便接着主演《新渔光曲》。以后,我又摄过了好多张影片,以至截到目前的《万紫千红》和《新生》。
  关于我自从跨进影圈,二三年来所饰演的角色,大都是顽皮的孩子的一样,对这,我自然是很惭愧的,也许是为了我性情相近的缘故。可是我又怕了,我怕自己会成为一个“定型”的演员,不过在《浮云掩月》中,在《新生》中,却是例外了。因为我并不曾饰这种“定型”的角色,前者饰的是一位善于交际的女书记,后者饰的是一位前进好学的女学生。
  至于你刚才问我说“我的二年来从影的感想”,实在,这我是很难回答你的,我不是早说了吗?我在银圈里的历史,是那么的短暂,因为我还未曾经过多少“银海沧桑”,在我的心头上,尚不曾印下几多可怕的烙印。所以,感想是很肤浅的,我只是觉得一个艺人如果须要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唯一的办法必须永远的努力,这样,他(她)方才在银国里,能够保持不被淘汰。否则,你总该知道历史是顶残酷的。
  至于我自己呢?我目前最感到苦闷的便是学识的不足,我自己方才明白当年母亲的谆谆教诲,为的是我现今智识的运用,那,我是多么辜负了母亲的好意,而把自己造成这么的平庸啊!
  不过今后在艺术上,我相信自己一准是会好好地学习的,并且,我还要约束自己的生活,绝对不使走上堕落的道路,你总该信任我吧?
  否则,我自己也知道对不起年迈的母亲的,因为母亲是反对我从影的,不是她常时说:“像我在你这样年纪的时候,一天到晚连房门都不出,谁像你这么拍戏啦,开会啦,练国语啦……忙个不了。况且又是一忽儿做女儿,一忽儿做妻子,一忽儿做母亲的,你自己想想,这样像什么样子,好好的闺女……”
  总之,她老人家是反对我从影的。
  所以,我岂可不好好地努力,为她争一口气。
  此外,你还提起我的婚姻问题。
  在以前,也曾有不少关切我的人,向我询问过。结果,谁都不曾得到一个较满意的答复,原因是什么呢?你想,我今年才十九岁,我的一切都不曾成功,同时,我还不曾尽自己当女儿的责职,母亲的年纪这样大,弟弟的年纪还这么小!正须要教养的时候,我怎可一旦离开家庭,自私地置她们于不顾呢?
  到这里,我需要说的话也差不多完了。我想,你也已经足够在这枯燥的文字内,看出我的人生和其他了吧?那末,我仍旧希望你和以往一样的来爱护我,关切我。最后,咦,你为什么不喝这杯红茶呢?天太热!难道你不口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书剑梅庄 ( 鄂ICP备19013424号-6 )

GMT+8, 2024-11-10 13:02 , Processed in 0.5266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